《区域发展周报》(2020.8.15-2020.8.21)
发布时间:2020-08-22
目 录一、本期焦点
1. 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抗御自然灾害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2. 国常会: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
3. 国常会: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4. 商务部推122项服务贸易改革 包括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5. 社科院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
二、要闻动态(一)战略新规划
1.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发布
2. 《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
3. 湖北省启动疫后重振“十大工程”
4. 福建省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5. 云南省构建万亿级旅游文化业
(二)改革新实践
1. 文化和旅游部:修订行业标准开展禁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
2. 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正式落地
3. 浙江将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纳入信用评价指标
4. 安徽:稳妥有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5. 青海:税收大数据助力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6. 海南扩大“实行告知承诺”事项范围 增加27项改革事项
7. 山东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
8. 浙江将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纳入信用评价指标
(三)开放新举措
1. 浙江省出台金融服务外贸12条举措
2. 16条政策举措出台支持河北自贸试验区招才引智
(四)发展新动向
1. 胡春华强调:加快灾后生产恢复 全面夺取秋粮丰收
2. 首次个税年度汇算工作完成 税收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3. 河北省坚决制止机关餐饮浪费
4. 海南对外发布20个重点招商项目
5. 湖南:17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7成年度投资
6. 山东省发力供给端做大夜游“蛋糕”
(五)银行新机遇
1. 发改委发布《关于信贷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
2. 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3. 深圳金融局: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4. 甘肃省出台措施促进汽车消费 鼓励用好汽车消费金融
5. 青海省金融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三、本周区域数据一览
1. 全国31省区市月度经济数据
一、本期焦点
1.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抗御自然灾害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在王家坝闸,总书记察看淮河水情,了解当地防汛救灾等情况。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望着眼前这条淮河,总书记有着更远的思虑。
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到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习近平感慨地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点评:
今年入汛以来,多轮强降雨造成蚌埠、宣城、铜陵、池州、黄山、安庆、芜湖、马鞍山、阜阳、滁州等14市80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截至7月19日17时统计,受灾人口399.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6.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0.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2.7亿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考察调研,察看淮河水情,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并提出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处,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种多样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今年疫情叠加汛情,防汛救灾工作承受了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进入汛期的两个多月里,国家防总、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全力以赴防汛救灾,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战,防汛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习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他多次深入灾区考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殊之年的汛情牵动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监测预警、堤库排查、应急处置、受灾群众安置等各项工作,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方面,习总书记一向重视推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现代化。2018年5月12日,习总书记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在安徽考察时,习总书记再次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这为我们应对自然灾害,提高抗御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正如总书记所言,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还处在主汛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履职尽责、密切协作,毫不放松抓好会商研判、洪涝台风防御、抢险救援、救灾救助、抗旱保供水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国常会: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
会议指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截至8月上旬,今年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绝大部分用于减税降费;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除按规定比例预留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外,97.8%已分配下达市县。政策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效增强了基层财力,对帮扶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等的效应逐步显现,促进了经济恢复性增长。下一步,一要指导市县将已下达的资金加快用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对分配迟缓、资金闲置的,要采取必要措施督促整改。二要动态跟踪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建立直达资金专项国库对账机制,做到账目清晰、流向明确、账实相符。三要严肃财经纪律,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放水养鱼,保住和培育市场主体,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坚定发展信心,砥砺实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点评:
为对冲疫情影响,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增加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全部划转地方,直达市县基层,直接细化到民生项目、细化到市场主体,用于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方面。
8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公布了新增财政资金最新进展。截至8月上旬,3000亿元已绝大部分用于减税降费;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除按规定比例预留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外,97.8%已分配下达市县。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显示,截至7月31日,各地已形成支出3403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的20.3%。这意味着目前新增财政资金已基本下达至市县基层政府,下一步的关键是抓好资金支出使用,确保其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会议对已下达资金的使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规范资金使用。通过对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与资金使用部门资金的发放系统,在系统中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资金闲置、投向不精准、超范围使用等问题,提出叫停或者整改的意见。对直达资金使用发现问题整改不力的地区,地方上级财政部门可收回相关资金并重新安排。二是加大监督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日常监督和重点监控,实时跟踪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确保每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三是强化问责机制。对监管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审计部门也将把直达资金使用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开展专项审计,提高事后审查力度。
3.国常会: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二是提高金融支持政策便利度,支持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银企对接,疏通传导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落实落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发放信用贷款等措施,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三是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四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
点评:
本次国常会提出要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前一阶段金融部门为市场主体减负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呼应了此前(6月17日)国常会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要求。会议指出,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同时也意味着,从进度看,要完成1.5万亿的全年目标,后5个月金融部门还将继续向实体部门让利至少6300亿元。
对此,国常会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这其实更多是对监管层货币政策上的要求,为金融部门让利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今年以来央行灵活运用降准、MLF、OMO、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从效果看,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存款同比增长10.3%;前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7月末M2同比增长10.7%,比去年同比大幅提高2.6个百分点。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且“不搞大水漫灌”。此外,上半年央行创新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小微贷款较快增长,支持小微企业户数明显增加,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央行将继续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定向引导信贷政策,确保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今年以来央行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通过LPR改革继续下行。目前1年期和5年期LPR较年初已分别下行30和15个基点。不过8月20日最新市场LPR报价与上月持平,已连续4个月维持不变,表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政策开始注重预留空间,从之前的总量偏宽松转向侧重结构优化。不过LPR不变并不意味着贷款利率不变,从上半年来看,贷款加权利率较上年末下降了38个基点,幅度大于LPR的降幅8个基点。预计下半年LPR下降空间会小于上半年,金融部门让利将主要依靠贷款加权利率的进一步下行,需要金融机构作出更多努力。
三是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上半年央行与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本息还款可申请延期,并免收罚息,目前已对超过万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到期的贷款本金实行了延期安排。考虑到延期政策最长可至2021年3月31日,延期还本付息仍将是下半年金融机构向实体让利重要手段,同时,若疫情出现反复,该政策在退出上或还有一定宽松空间。
四是减少不合理收费。这一点的执行主体在金融机构。上半年,不少银行已围绕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取消了部分收费项目,并对信贷各环节的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排查,严禁经营单位设置不合理条件,有效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未来,银行业将继续落实向实体让利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减少不合理收费。
4.商务部推122项服务贸易改革 包括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8月14日,为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商务部印发《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为期3年。
全面深化试点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海南、大连、厦门、青岛、深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合肥、济南、武汉、广州、 成都、贵阳、昆明、西安、乌鲁木齐、苏州、威海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8个省市(区域)。
试点任务包括全面探索完善管理体制、全面探索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探索提升便利水平、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探索健全促进体系、全面探索优化政策体系、全面探索完善监管模式、全面探索健全统计体系等八个方面、共计122项具体措施。
其中,方案在第93项措施中提到,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具体责任分工上,由人民银行制订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况扩大到其他地区。
点评:
日前,商务部印发《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此前,7月29日的国常会决定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8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将优先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6年,国务院在上海、海南等15个省市(区域)部署开展试点,2018年决定进一步深化试点,要求各试点地区深入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特点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开放路径,带动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对比前两轮试点,新一轮试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任务全面深化,更加突出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全方位创新。从新举措的“量”看,比上一轮试点多了80余项;从新举措的“质”看,开放程度、政策力度和改革深度都比前两轮试点大得多。
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为进一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长三角一体化、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一轮试点从原有的17个试点地区扩围至28个试点地区,包括新增大连、厦门、青岛、石家庄、长春、合肥、济南、昆明、乌鲁木齐等9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并将贵安新区与贵阳、西咸新区与西安连片发展,两江新区扩围至重庆21个市辖区,进一步凸显了新时期服务贸易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试点任务“全面深化”。重点围绕推动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提出三个方面8项试点任务、122项具体举措。改革方面,围绕服务领域审批权下放或取消、放宽市场准入等,提出16项举措,涉及运输、旅游、教育、国土规划、工程设计、商务服务等领域;从促进货物、资金、技术、人员、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方面,提出38项便利化举措,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
开放方面,在运输、教育、医疗、金融、专业服务等领域,重点推出26项举措,主要是在更多领域允许境外服务提供者通过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动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创新方面,顺应新形势下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试点平台大力推进数字服务、版权服务、医药研发、检验检测、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别是在数字贸易领域,重点探索数据流动与监管的创新和开放。
总体方案另一大亮点是数字人民币试点。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试点地区仍是“4+1”,即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推进。据了解,央行数字货币不计付利息,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使用最新的双离线技术,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不过,央行数字货币的真正投放使用还需要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风险可控性等多项环节。
总体来说,新一轮试点更加注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布局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更加注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服务贸易制度,更加注重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提升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更加注重在激活发展动能上发力,将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拓展机遇、创新发展机遇、国际合作机遇,助推服务贸易发展在“稳外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社科院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
2020年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质量善布局,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全面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做好承包地延包试点工作,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拓展确权成果应用,着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协同效应。四是通过厘清治理主体职责边界,适应乡村社会变动带来的新型治理需求,优化治理手段,强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点评: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8月1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势必越来越突出。
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遏制农村走向凋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当前国际环境和新冠疫情常态化下的“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繁荣发展。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尽管如此,实现产业兴旺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等。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 : 1,远低于发达国家3.5 : 1的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为此,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要求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乡村产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未来,我国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需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二是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实施科技助推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三是创新多元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促共生;四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民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五是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要闻动态
1.战略新规划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发布
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上海发布了《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包含42条重磅措施,举全市之力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2年,临港新片区地区增加值年均增速将达到25%,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将达60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150亿元,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300万标箱。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陈寅介绍:“新增重大科创平台、载体20个以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企业跨境融资额年均增幅50%以上;集中承接审批服务事项100%可以全程网上办理;全面取消非居民用户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费用。”
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在智能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2年,累计新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机构1500家以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到2022年,临港新片区力争新增产业签约4000亿元,完成产业投资1500亿元。未来三年,新片区高端制造业对全市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至少达到1/3以上,成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增长极。”
《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
8月16日,河南省正式印发《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围绕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556”产业体系,实施“六大提升专项”,打造“五强一优”要素保障生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
到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形成数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企业。
湖北省启动疫后重振“十大工程”
8月11日,湖北省印发《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启动疫后重振“十大工程”。
根据《方案》,湖北省将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用三年时间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十大工程”滚动项目库项目达4572个,估算总投资约2.3万亿元。
在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全面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及武汉、襄阳、宜昌、黄冈等区域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在交通方面,高等级航道里程增至215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7525公里。在水利方面,确保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年至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标准达到10年至50年一遇。在能源方面,武汉城市电网初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他城市电网供电水平明显提升;能源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在新基建方面,建成6万个5G基站,高铁里程突破2000公里,新型基础设施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冷链方面,打造3个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补齐县域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城市补短板方面,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易涝点整治全部完成。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在产业园区方面,产业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通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1020万亩。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市县区全覆盖,每年整治1000个村的人居环境。推进沿江1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为确保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湖北省将完善省级统筹、分级落实、要素保障和督查通报四大机制,全力推进十大工程落实见效。
福建省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明确任务、分工、保障措施,要求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高起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全省基本建成国家东南区域网络枢纽和海上数字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枢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5G、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级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行动计划明确了六个方面主要任务:
统筹部署新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宽带”双千兆网络,到2022年,全省建成5G基站8万个以上,城镇宽带具备千兆接入能力。巩固提升物联网水平,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5000万户以上,打造3个以上全国知名物联网应用服务运营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形成3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
积极打造新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平台,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双百行动”,在重点领域建设100个以上“5G+AI”深度应用示范项目。有序部署建设区块链平台,在智能合约、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不动产、智慧城市等领域培育100个以上区块链典型应用。
加快构建新算力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到2022年,全省在用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达10万架,形成“1+10”政务云平台服务体系。推动省超算中心(二期)建设,布局建设智能计算中心,提供超高速算力资源。
健全完善新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运行安全设施,全面提升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网络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福建分中心安全管控平台。建设安全可信支撑设施,强化密码技术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的推广应用,扩大数字证书应用范围,建设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的一体化协同作战指挥平台。
推进建设新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到2022年,全省各设区市(含平潭)至少打造1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城市(县域)示范区,建成15个智慧社区样板。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交通大数据中心。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生态环境、智慧海洋、智慧广电等基础设施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
全力建设新平台基础设施。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行动计划明确,要建立省级推进工作机制,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内容。同时,在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衔接、项目要素保障、应用场景拓展、支持方式创新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云南省构建万亿级旅游文化业
7月27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省将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级有关扶持政策,研究云南万亿级旅游文化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规划、用地、金融、财税等方面,加强对万亿级旅游文化业打造的政策支持。同时,强化旅游文化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激发创新活力,发挥该产业的积极作用,助力构建全省经济发展新格局。
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旅游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从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做出科学研判和精准定位,出台《决定》,要求全省旅游文化业要以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云南“旅游革命”,着力提升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水平,打造顺应消费趋势的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绿色产业。到2025年,全省旅游文化业实现总收入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3.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到2035年,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旅游文化业发展领先省份、世界旅游文化重要目的地。打造万亿级旅游文化业,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文化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举措,是探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抉择,是旅游文化业自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2.改革新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修订行业标准开展禁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
文化和旅游部正在制定、修订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景区标准,将反对食品浪费的内容列入其中。据悉,文化和旅游系统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组织开展禁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积极引导景区景点、饭店民宿、旅游餐饮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倡导文明旅游,在文化和旅游活动中遏制餐饮浪费现象;充分发挥各类文旅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宣传活动,在文艺创作及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中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
文旅部将加强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将厉行勤俭节约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小处着手、从日常抓起,身体力行杜绝浪费;加强对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提醒,督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做到节约饮食、绿色消费;引导和鼓励游客科学用餐,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
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正式落地
8月20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住建部门在上海共同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据悉,首批一体化实事项目包括长三角公积金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项目、长三角购房提取异常警示项目。原先办理跨省市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需办理人自己往返跑办,今后,可实现网上申请,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购房提取异常警示,则更多关注违规风险,尤其是跨省骗提住房公积金方面的风险。
三省一市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将在已有的信息合作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服务便利、人才交流等其他领域。今年率先从9方面开展合作,包括:长三角跨地区购房信息协查、长三角地区异地贷款证明信息互认、购房提取异常警示、12329服务热线知识库共享、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试点统一购房提取业务政策、按照国家标准分步推进业务规范化、合作开展资金融通使用课题研究、开展人员学习交流培训等。
今后,三省一市将共同打造信息数据共享、业务标准统一、风险防范协同的“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服务品牌。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使长三角地区住房公积金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行业标杆。
浙江将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纳入信用评价指标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17日公布了新编制的《浙江省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2020版)》和《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0版)》,将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纳入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
为了高水平建设“信用浙江”,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此次编制工作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注重指标应归尽归、应用尽用,争取将现阶段符合要求的指标全部纳入评价。同时,注重算法与时俱进,注重公共属性。
《浙江省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2020版)》包括公共信用评价概述、企业公共信用评价、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社会组织公共信用评价、事业单位公共信用评价、政府机构公共信用评价6部分内容。
其中,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共涉及基本情况、履约能力、遵纪守法、经济行为、社会公德等5个维度、11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新增了名下单位严重失信信息、名下单位未履行生效裁判信息、重点监管信息、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金融逃废债信息、其他行政认定不良信息、虚假诉讼信息等7个三级指标。
安徽:稳妥有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8月14日,经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安徽省民政厅召开的全省民政领域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推进会暨民政工作年中形势分析视频会议指出,要稳妥有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会议要求,要稳妥有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更多富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
安徽现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等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
近年来,安徽省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变更事项上屡有收获。2018年,安庆市原潜山县撤县设市。2019年,宣城市原广德县和芜湖市原无为县撤县设市。
2020年上半年,芜湖市行政区划迎来15年来第三次大规模调整优化,由原先的4区3县1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市)调整为5区1县1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南陵县,无为市)。
青海:税收大数据助力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为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做到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缓的缓,该退的退,全力地服务好“六稳”“六保”大局,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按照“数据服务大局要加力”有关要求,充分挖掘并发挥税收大数据潜力,建立疫情防控税收优惠应享未享风险模型,先后分11批次下发相关风险任务432户,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已全部应对完成,风险命中率超过85%,帮助纳税人及时落实减免税额230万余元,税费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惠企纾困效果明显。
上半年,各级税务机关应用税收大数据进行过滤筛选,精准梳理出交通运输、邮政、住宿、餐饮等行业共4.15万户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微信、短信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及时推送各项支持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税费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西宁市城西区税务局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结合实地走访精准辅导税费优惠政策,积极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西宁城西乡巴佬餐饮馆享受优惠政策减免35.3万元,明显缓解了经营压力。
此外,省税务局携手青海银保监局,推进“银税互动”扩面升级,将银税互动功能嵌入青海省电子税务局,实现客户自助一站式办理。今年以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推送纳税信用评价结果7万余户,累计投放“银税互动”贷款94.11亿元,助力化解市场主体融资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海南扩大“实行告知承诺”事项范围 增加27项改革事项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近期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事项清单进行更新,将27项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由“优化准入服务”改为“实行告知承诺”。目前,海南省实行告知承诺事项共87项。
根据省市场监管局印发的《关于更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事项清单的通知》,27项改革事项涉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统计局等9个部门,分别为:粮食收购许可,游艺娱乐场所设立审批,文艺表演团体设立审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含港、澳投资)设立审批,设立健身气功站点审批,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许可,演出经纪机构设立审批,从事特定印刷品(商标、票据、保密印刷)印刷经营活动企业(不含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审批,出版物零售单位(个体工商户除外)设立、变更审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资格审批,生鲜乳收购站许可,农作物种子、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蜂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肥料管理登记,兽药生产许可证核发,从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的企业审批,水运工程监理企业甲级资质审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房地产开发企业二级资质核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三级资质核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四级资质核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核准,食品经营许可(除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外),广告发布登记,重要工业产品(除国家发证产品、危险化学品和涉及产业政策的产品外)生产许可证核发,涉外统计调查机构资格认定。
海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一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由“优化准入服务”改为“实行告知承诺”,有利于降低企业市场准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改为“实行告知承诺”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落实“照后减证”,认真落实分类管理,继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动态更新“多证合一”目录,深化食品经营许可“证照分离”改革。
山东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
加快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试点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和通行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要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7%,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不低于80%,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管理养护体制,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指导建立“县级指导、乡级负责、市场养护、环卫保洁”乡村道管护新机制,补齐乡村道管护短板。其中,县级政府履行农村公路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护职责任务清单和职责边界清单;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乡村道管护工作,指导和组织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管护工作。
针对资金保障,《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其中,县级政府承担农村公路管护资金筹措主体责任。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总额按照每年每公里“县道10000元,乡道5000元,村道3000元”标准执行,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投资长效机制。
《实施方案》提出,全省将全面推行以县(市、区)政府负责同志为总路长的农村公路路长制,县级政府负责统筹全县农村公路工作。具体为:设立县、乡、村道路长,由县(市、区)、乡镇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其中村道鼓励由所属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担任。各级路长具体负责相应农村公路管理和涉及问题的协调治理工作。到2021年底,初步构建覆盖县、乡、村道的路长制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备的政府责任体系、高效的部门协同体系、科学的监督评估体系、有力的资金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负责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为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同时,探索通过民事赔偿保护路产路权。推进“农村公路+”等多元融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提升农村公路信息化、智能化管护水平。
浙江将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纳入信用评价指标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17日公布了新编制的《浙江省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2020版)》和《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0版)》,将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纳入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
为了高水平建设“信用浙江”,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此次编制工作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注重指标应归尽归、应用尽用,争取将现阶段符合要求的指标全部纳入评价。同时,注重算法与时俱进,注重公共属性。
《浙江省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2020版)》包括公共信用评价概述、企业公共信用评价、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社会组织公共信用评价、事业单位公共信用评价、政府机构公共信用评价6部分内容。
其中,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共涉及基本情况、履约能力、遵纪守法、经济行为、社会公德等5个维度、11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新增了名下单位严重失信信息、名下单位未履行生效裁判信息、重点监管信息、公积金贷款逾期信息、金融逃废债信息、其他行政认定不良信息、虚假诉讼信息等7个三级指标。
3.开放新举措
浙江省出台金融服务外贸12条举措
为进一步推动外贸企业融资畅通,近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外汇局浙江省分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从扩总量、建机制、降成本、抓创新、促便利等方面推出12条金融举措,全力助推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保份额,促进开放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意见》要求商务部门“订单+清单”系统与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深度对接,建立外贸企业融资对接库,引导省、市、县三级金融机构优先向有订单、有市场、有融资需求的外贸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同时,《意见》要求全省金融机构单列外贸企业专项信贷计划,优先支持全省年出口额2亿美元以下的骨干外贸企业和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意见》还提出加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贸企业的定向直达支持,实施外贸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
16条政策举措出台支持河北自贸试验区招才引智
近日,河北自贸试验区出台《关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在积极引进自贸试验区急需高端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提升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实行更加灵活的引才政策、加大荐才引才奖励力度、实行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护运用等16条政策举措,有力助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河北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行更加灵活的引才政策。自贸试验区根据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对特殊人才实行特岗特薪,对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疗机构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可采用特设岗位等灵活方式聘用。建立重大人才引进决策机制,对于顶尖创新人才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打破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的人才流动渠道,吸引急需高端创新人才到自贸试验区发展。
加大荐才引才奖励力度。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用人单位引才主体作用,对团队整体引进的进行重点支持,对引才绩效突出的,按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中介机构引才荐才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对帮助成功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或团队的,或引进其他人才绩效突出的,按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励。
实行人才税收优惠政策。自贸试验区内依法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符合税收政策相关规定的,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经认定的高管人员以及在自贸试验区内工作的经认定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由同级政府研究制定对个人的奖励政策。对在自贸试验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给予奖补,具体人才认定和奖补政策由有关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制定。
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赋予自贸试验区用人主体更大研发经费使用自主权,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试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智力密集型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提高间接经费比例。赋予自贸试验区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自主权,在不低于70%标准的基础上,提高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护运用。推进中国(河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打通面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绿色通道”,为曹妃甸片区、大兴机场片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和雄安片区、正定片区医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提供支持保障。各片区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或团体给予资助,对企业获得的国内外专利给予资助,落实专利保险和专利权质押贷款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补助。
4.发展新动向
胡春华强调:加快灾后生产恢复 全面夺取秋粮丰收
全国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夺取秋粮丰收视频调度会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农业灾后生产恢复,毫不放松抓好秋粮生产和生猪产能恢复,确保完成全年农业丰收目标任务。
胡春华指出,做好农业抗灾夺丰收工作,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一季接着一季抓,直到实现全年丰收为止。要迅速组织农民全面开展在田作物灾后生产恢复,抓紧修复灾毁农业设施,强化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支持保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的不利影响。要抓好秋粮田间管理,加强草地贪夜蛾、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防治,严密防范台风、洪涝、干旱、早霜等气象灾害,确保秋粮全面丰收到手。要加大生猪生产恢复力度,坚决如期完成猪肉稳产保供目标任务,确保供应明显改善,同时统筹抓好禽肉、禽蛋、牛羊肉、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市场供应。
胡春华还对做好长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在会前考察了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工作情况。他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部署,做细做实渔民补偿安置,持续保持对非法捕鱼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确保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首次个税年度汇算工作完成 税收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6月30日,为期4个月的我国首次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工作顺利结束。按照新的个人所得税法,纳税人取得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以“年”为一个周期计算应缴个税。专家认为,此次个税汇算不仅让数千万自然人纳税人收获了个税改革“红包”,也彰显了国家税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税收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出的坚实一步。
新个税法规定,对综合收入部分的扣除项目除年度免征额6万元外,6项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在扣除标准上均采用定额而非比例标准,简化的税制设计,便于纳税人理解掌握。不仅如此,汇算表单设置合理,办税流程清晰便捷,个税APP的普及和预填报服务为纳税人省去了烦琐的填表过程,全国大部分纳税人以网络申报方式完成了个税汇算。
此次个税改革,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对税制进行了简化设计。这既有利于自然人理解与操作,又便于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首次个税汇算的成功实施,体现了我国税收治理的制度优势。
河北省坚决制止机关餐饮浪费
近日,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印发通知,要求全省党政机关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食堂及公务接待用餐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示范者、践行者、推动者、倡导者。
通知明确,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采取针对性、可行性措施,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大力整治铺张浪费现象。要大力倡导节俭用餐,机关食堂要按照健康、从简原则合理搭配菜品,实行自助用餐,供应小份菜、半份菜,在明显位置张贴宣传画、摆放提示牌,提醒适量取餐,杜绝浪费。要着力推行文明餐饮,公务接待宾馆酒店要将餐饮节约落实到各个环节,在小份菜、半份菜的开发与提供公筷公勺、分餐制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提醒引导消费者适量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制止食材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的浪费行为。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线上“云”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参与度,创新节约实践模式。
通知要求,全省党政机关要加强公务活动用餐管理,积极推行简餐和标准化饮食,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严禁铺张浪费。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归口和监管内控,将制止餐饮浪费工作纳入公共机构节能考核和节约型机关创建范围,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餐饮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研究建立机关食堂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要及时曝光通报严重浪费行为,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海南对外发布20个重点招商项目
8月13日,在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全省20个重点招商项目通过展板方式对外发布,面向全球开展招商推介。
据了解,省商务厅会同海南国际经发局等相关单位,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各市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定位,以自贸港政策为引领,以产业链招商为导向,把优惠政策转化为招商内容,在2020年将精心策划100个高质量项目,面向全球开展招商推介。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原则,此次推出首批20个重点招商项目。
这20个重点项目,聚集自贸港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涉及新能源汽车、旅游度假、融资租赁、离岸贸易、航空维修、冷链物流、免税零售、生物医药、禁塑替代品等领域,遍布海南各市县和重点产业园区。
湖南:17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7成年度投资
前7月,湖南省175个省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209.59亿元,为年计划的70.82%,同比加快12.34个百分点。
据省发改委介绍,经过近期增补、退出调整,目前省重点项目为175个,总投资15092.9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20.15亿元。前7月,14个市州的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完成率均在58%以上。其中株洲市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8%,完成进度居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全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四大领域项目投资进展均超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前7月完成投资占比,分别为全部完成投资额的46.5%、29.8%,成为支撑省重点项目投资的“主力军”。
前7月,77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026.7亿元,为年计划的72.5%,同比加快16.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贡献了近六成投资,完成投资565.8亿元。67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59亿元,为年计划74.8%,同比加快13.1个百分点;15个生态环保项目完成投资199.2亿元,为年计划的76.8%,同比加快17.5个百分点;16个社会民生项目完成投资324.8亿元,为年计划的57.6%,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
在建项目驶入“快速道”,新开工项目加快推进。随着衡阳至永州高速公路、犬木塘水库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全省今年已新开工重点项目50个,开工率达66%。
今年还将新开工26个重点项目。8月,沅陵至辰溪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将开工建设。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将力争年底开工。
山东省发力供给端做大夜游“蛋糕”
今年以来,在助推夜经济的政策驱动下,山东省从供给端不断发力,各地正逐步释放夜游市场潜力。
自7月中旬以来,活动不断流,青岛啤酒节、烟台市民文化节、临沂广场文化艺术节等陆续开启,夜游人气日渐高涨。8月7日,在临沂启动的“第四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缤纷暑期消费月”活动上,现场派发200万元文旅消费券,给16市陆续开启的夜游活动再添一把火。枣庄台儿庄古城、潍坊青州古城、淄博周村古商城分别领衔“古城范儿”夜游,在绚丽夜景的衬托下,为人们夜游、夜娱、夜食、夜购提供了新选择。济南九如山景区、临沂压油沟等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音乐节和亲子游活动,把特色民宿产品打造成留住夜游客人的最大卖点。除了夜间活动增多,承载着“夜经济”繁荣发展的各类硬件设施——电影院、歌舞剧院、体育场馆等文体场所的活动,在各市、县陆续增配,成为音乐会、音乐节、舞台剧、演唱会等演艺活动的主阵地。
有关专家表示,当前山东省夜游经济尚处于市场导入期和产业培育期,在产品品类、品质和投资力度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产业布局,是缓解夜间旅游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近日发布的《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对繁荣发展各地夜间旅游进行了总体设计,将夜游场景和业态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重点突破夜间旅游瓶颈,着力丰富夜游产品,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推动旅游与城市商圈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城市夜游聚集区,让游客饱眼福、饱口福、饱耳福。
5.银行新机遇
发改委发布《关于信贷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
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信贷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聚焦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对县城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县城新型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领域建设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通知将重点支持三个领域的建设项目。
一是县城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支持区位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度高的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内重点园区、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二是支持县城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建设5G网络、物联网、车联网和骨干网扩容等;支持市政公用设施数字化改造项目,支持大数据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建设集约化数据中心、供应链数字化平台和产业数字化平台等;支持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项目。
三是支持县城其他基础设施。支持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建设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支持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改造建设公共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等交通设施、水气热等管网设施以及改造老旧小区;支持商贸流通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改造建设配送投递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等;支持商业步行街和特色街区等消费集聚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游客集散中心、体育公园等。
此外,国开行、农发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六家银行总行每年分别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信贷额度,用于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
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投融资货币功能持续深化,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计价货币功能进一步实现突破,人民币继续保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数据显示,2019年,人民币跨境使用逆势快速增长,全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跨境收支总体平衡,净流入3606亿元。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持有储备资产的币种构成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为1.95%, 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SDR篮子时提升了0.88个百分点;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市场份额为4.3%,较2016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据最新统计数据,人民币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中排第五位,市场份额为1.76%。
报告指出,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贸易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逆势增长;二是证券投资业务大幅增长,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不断优化,先后推出一系列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四是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清算行体系持续拓展,CIPS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渠道;五是双边货币合作持续深化,不断消除境外人民币使用障碍。
深圳金融局: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8月19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工作动态称,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创新应用等金融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深圳作为人民银行批准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正有序开展数字货币内部测试工作。
此前,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表示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订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这与央行在更早些时候披露的信息一致。
7月中旬,深圳联合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印发了《深圳市贯彻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行动方案》,提出要积极参与、支持、协调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各个场景应用在深试点等系列措施任务。
甘肃省出台措施促进汽车消费 鼓励用好汽车消费金融
增强市场活力,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甘肃省日前出台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用好汽车消费金融,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持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据了解,自5月份起,甘肃省已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油银保组合消费等形式多样的家用汽车促销活动,省市县各级政府共投入5500万元对新购家用车辆给予补贴,通过多种形式刺激汽车消费。
下一步,为鼓励用好汽车消费金融,甘肃省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通过适当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提高首贷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等方式,加大对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促进汽车销售企业与银行、保险联动开展“组合优惠促销”活动,把网上专场促销与实地巡回现场促销统一起来,打造汽车消费金融促销大平台,不断挖掘汽车消费潜力。
青海省金融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8月14日,青海省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行业清源”行动推进会召开。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省上下强化顶层设计、强化专项整治、强化线索摸排,对金融领域涉黑涉恶问题发起了强大攻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金融领域环境持续好转。
在全面梳理非法金融放贷风险苗头隐患的基础上,青海省成立非法金融放贷专项整治工作组,深入开展“非法金融放贷”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金融领域乱点乱象,金融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同时,组织开展金融领域“行业清源”行动,聚焦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防范处置非法集资、监管行业规范清理集中行动,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P2P网贷机构清理劝退、“7类”监管机构合规性检查和年审等专项行动,行业环境持续净化。
围绕金融领域专项斗争确定的重点打击对象,先后摸排、受理办理完结各类投诉举报线索169起,向相关部门发送风险提示函9份,反馈各类协查函20多件。高质量完成中央督导组转办交办的38件行业问题线索核查工作,公安机关先后侦办“套路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10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2人、刑拘112人、批准逮捕76人,查扣资产6014万元。
三、本周区域数据一览
1.全国31省区市月度经济数据
(编辑:东沙湖基金小镇 •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