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财经《每周要闻分析》(2019.4.8-4.14)
发布时间:2019-04-19
东吴财经,在这里,读懂苏州经济
目 录
一、全球财经要闻
1. IMF:下调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至3.3%,上调中国增速预期至6.3%
2. 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美联储纪要暗示今年不加息
3. 欧洲:欧盟同意推迟英国脱欧最后期限,欧央行继续按兵不动
4. 日本:消费持续低迷,中日韩自贸区第十五轮谈判在日本东京举行
二、国内财经要闻
1. 中国-欧盟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
2.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3. 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4. 四部委:确保降费率政策如期落地实施
三、金融发展动态
1. 3月M2同比增长8.6%,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元,新增社融2.86万亿元
2. 美元指数区间震荡,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
3. 税期扰动渐起致资金面变数增多,经济数据回暖使降准概率下降
四、3月数据专题
1. 3月CPI同比上涨2.3%,PPI同比上涨0.4%
2. 3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4.2%,进口同比下降7.6%
3. 3月末外汇储备30988亿美元,环比增加86亿美元
一、全球财经要闻
1.IMF:下调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至3.3%,上调中国增速预期至6.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公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9年70%的全球经济体增速将会下降。IMF预计全球经济2019年将增长3.3%,1月份时预计增长3.5%。预计2020年将增长3.6%,与1月预期一致。
IMF将中国2019年经济增速预期由6.2%上调至6.3%,将2020年增速从6.2%下调至6.1%;同时下调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至2.3%,上调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至1.9%,此前预期为1.8%;将欧元区经济增速由1.6%下调至1.3%,预计2019年意大利经济增速为0.1%,2020年为0.9%。
IMF表示,尽管3.3%的全球扩张仍处于合理水平,但很多国家的经济前景仍极具挑战性,短期内将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尤其是随着发达经济体增速趋同于适中的长期潜在水平。
虽然2019年初的经济增长疲软,但IMF预计下半年增速将会回升。其支撑因素是在没有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主要经济体可以实施大规模宽松政策。
报告指出,尽管全球经济继续以合理的速度增长,基线预测未显示将出现全球衰退,但存在很多下行风险。贸易政策紧张局势可能再度加剧并影响其他领域(如汽车产业),从而对全球供给链造成严重干扰。系统性经济体(如欧元区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慢于预期,英国脱欧的相关风险仍然居高不下。在许多国家私人和公共部门债务高企的环境下,市场情绪的恶化可能导致金融状况迅速收紧,包括主权与银行之间的恶性循环风险。
点评:
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以“增长减缓,复苏不稳”为题,预期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3%,较1月下调0.2个百分点,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为两年来连续第三次下调。IMF认为,自1月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失去增长动力,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经济衰退,甚至因为受到政策的影响或将有所加快。因此,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回升至3.6%,主要贡献因素为阿根廷、土耳其以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边际改善。
IMF认为,受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大型发达经济体金融条件收紧、阿根廷和土耳其等新兴国家经济承压、德国汽车产业出现中断等因素影响,201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扩张显著减弱,这一疲软态势将延续至2019年下半年,随后增速将有所回升。这一方面源于主要经济体没有出现通胀压力,可以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源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有所改善,有望达成贸易协议。
IMF预测发达经济体2019年经济增速将由上年的2.2%放缓至1.8%,较年初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2020年可能进一步放缓至1.7%,包括英国脱欧和欧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将拖累发达经济体增长。IMF将美国2019年经济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至2.3%,但上调2020年展望0.1个百分点至1.9%。IMF认为负债过高和贸易形势紧张将为美国经济带来风险,但在全球经济放缓之际,美国增长仍将超越其他先进国家。
IMF将欧元区2019和2020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大幅下调0.3和0.2个百分点至1.3%和1.5%,显著低于2018年的1.8%,主要源于消费者和商业信心走弱。其中,“火车头”德国2019年经济增速预期再次被大幅下调0.5个百分点至0.8%,低于2018年的1.5%,主要源于汽车生产因欧美贸易摩擦以及引入新排放标准而中断;意大利2019年经济增速也再度被大幅下调0.5个百分点至0.1%,低于2018年的0.9%,主要源于国内投资随主权债券利差扩大而缩减。
IMF将新兴经济体2019和2020年经济增速预期均下调0.1个百分点至4.4%和4.8%,较2018年的4.5%先放缓再回升。其中,2019年阿根廷和土耳其预计分别大幅萎缩-2.5%和-1.2%,但有望在2020年复苏显著复苏至2.5%和2.2%。
IMF认为中国此前去杠杆、收缩影子银行的措施取得了成效,加之2018年四季度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因此将2019年增速预期较年初上调0.1个百分点至6.3%,成为唯一一个被上调2019年经济增速预期的国家,但IMF将中国2020年增速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至6.1%。IMF认为,近期贸易不确定性有所下降,中国政策应聚焦经济再平衡,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以使增长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2.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美联储纪要暗示今年不加息
当地时间4月10日,美联储公布3月议息会议纪要。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认为,考虑到当前的风险,今年内可能都不该加息,但他们同时为日后继续加息留下了空间。
纪要显示,大多数与会官员预计,经济前景及其相关风险的变化可能保证今年以内保持利率不变。几位委员指出,利率接近他们预计的长期中性目标,预期经济增速继续接近他们预计的长期趋势水平。数位与会者指出,他们对利率的看法可能往任何一个方向变化,这取决于未来数据和其他形势变化。一些与会者暗示,如果经济发展如他们所料,增速高于长期趋势水平,他们可能判断今年晚些时候适合加息。
就业方面,截至4月6日当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意外跌至19.6万人,创1969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低于预期的21万人,前值由20.2万上修至20.4万人。
物价方面,美国3月CPI同比增长1.9%,高于预期值1.8%及前值1.5%,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连续下行;3月核心CPI同比增2%,略低于预期值2.1%,且较前值下滑0.1个百分点。3月PPI环比增长0.6%,创5个月最大涨幅,脱离2月低位;3月核心PPI环比上涨0.3%,超市场预期。
消费方面,4月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96.9,低于市场预期值98.2,也低于3月终值98.4。
点评:
上周,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20万大关以下,创下近50年以来最低水平;3月PPI数据超预期,环比增长0.6%,创去年10月以来最大涨幅。不过,美国3月核心CPI同比上升2.0%,不及预期和前值,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止住了今年以来持续上涨的势头,从年内高位跌落,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减税的积极影响正在消退,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信心不足。
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纪要延续鸽派立场,暗示年内不再加息。纪要显示,决策者认为,未来几年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劳动力市场强劲,且通胀接近美联储目标。大部分美联储决策者认同年内不会加息,有部分参会者认为,利率“可能朝任何方向变动,这要基于未来的经济数据以及其他进展”,不排除“在今年晚些时候加息”的可能性,但总体风向仍是年内不再提高利率。
与3月会议纪要一致,美联储高官近期也再度不约而同重申货币政策要保持耐心。美联储二号人物、副主席克拉里达认为,虽然美国经济接近联储的双重目标,但“重要的国际风险”影响了经济前景;三号人物、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认为,美国经济是健康的,收益率曲线平坦并不代表会经济衰退。
总体来看,美联储政策前景仍取决于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如果美国经济不出现明显滑坡,重启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美元大幅走软的概率不高。但由于美联储已明确加息步伐放缓立场,美元持续大幅攀升的概率也不高,近期或保持高位盘整。
3.欧洲:欧盟同意推迟英国脱欧最后期限,欧央行继续按兵不动
4月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发布的公开声明称,特朗普政府正筹划对多项欧盟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涉及商品包括商用飞机、多种奶酪和酒、滑雪服、一些摩托车等。该办公室还在声明中提到,此举也是为了应对“因欧盟补贴空客公司而对美国造成的经济伤害”。该声明发出后,欧盟立即回击美国政府的决定,指美国夸大问题,同时扬言欧盟将采取同样手段报复。4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盟同意在不经过讨论的情况下,于4月15日对是否授权欧盟委员会与美国展开谈判一事进行表决,这也将为启动致力于取消工业产品关税的协议铺平道路。
4月10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表示,欧盟和英国同意将英国脱欧延期至10月31日,这意味着英国再有六个月时间可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则表示,若5月22日前英国还未厘清脱欧问题,其将准备参加欧洲议会选举。
4月10日,欧洲央行发布最新利率决议,维持基准利率在0.00%不变,将存款利率维持在-0.40%不变,将边际贷款利率维持在0.25%不变。欧洲央行表示,预计目前的利率水平至少将持续到2019年底,以支持通胀在中期内不断接近2%的设定目标。在首次加息后,欧洲央行将对QE债券再投资延长期限;无论如何,只要有必要,就可以维持有利的流动性条件和充分的宽松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央行声明中没有提到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
点评:
英国脱欧前景未明之际,上周欧盟与美国贸易再起争端。内外交困之下,欧央行在4月货币政策会议上继续选择按兵不动,并延续了3月议息会议以来出现的明显“鸽派”转向,符合市场预期,会后欧元兑美元反应平淡。
2018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达成协议,承诺在双方致力于改善经济关系的同时,不对欧盟出口美国的汽车加征关税,进而结束了长达数月的贸易僵局。然而,随着上周美国声明正筹划对包括飞机及零部件等多项欧盟产品加征约110亿美元的高额关税,欧盟扬言将采取同样手段报复,原本趋于缓和的欧美贸易纠纷再起硝烟,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也再添阴云。
目前,欧盟内部在对美贸易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分歧。欧盟委员会及德国希望尽快与美国就工业产品关税“三零”(零关税、零非关税壁垒和零补贴)授权条款展开谈判,但以法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却对谈判价值持怀疑态度。若4月15日授权欧盟委员会与美国展开谈判的表决无法通过,欧美贸易谈判无法如期展开,则特朗普可能在关税方面展开报复。考虑到目前仅有法国明确表示投票反对授权谈判,大多数欧盟国家仍认可启动谈判,预计欧盟贸易谈判大概率如期进行。
与此同时,英国脱欧进程仍进展缓慢,短期内虽然消除了无协议脱欧风险,但在各方利益分歧严重的情况下,仍始终难以破解困局,只能屡屡依靠延期来渡过眼下难关。上周结束的欧盟峰会上,以德国总理默克尔为代表的大多数欧盟领导人同意将英国脱欧期限延长至2020年年初,但法国总统马克龙担心英国脱欧战线拉长会扰乱欧盟商业秩序,因此强硬反对延期超过一年。最终,欧盟领导人同意以2019年10月31日这一折衷日期作为新的脱欧大限,并将在6月份对英国脱欧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欧盟还同意了英国的关键诉求,即一旦脱欧协议获英国议会批准,即可终止延期。这不仅为英国争取了6个月时间去推动议会批准脱欧协议,而且使其握有决定是否参加欧洲议会选举的选择权。若议会能尽快批准脱欧协议,英国就能够免于参加5月23日的选举。
在此背景下,上周召开的欧央行4月议息会议延续了3月会议的宽松货币政策立场。一方面,欧央行强调经济仍存在放缓压力,经济前景面临下行风险,现阶段仍有必要实施刺激措施,已准备好在必要时调整所有工具,再投资和利率指引将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本次会议欧央行对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和分层存款利率均未提及。对于TLTRO的细节,会后欧央行行长德拉吉称相关计划将在未来某次会议上公布,贷款的定价问题将充分考虑经济刺激效果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因素,最终将帮助中小型企业更好地获得融资机会。对于分层存款利率,由于采用这一机制意味着利率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而当前欧央行利率指引仅表示“目前的利率水平至少将持续到2019年底”,二者可能产生冲突。因此,尽管欧央行对信贷增长疲弱有所担忧,但在欧元区经济未出现显著恶化信号之前,预计短期内采用分层存款利率的可能性较小。
4.日本:消费持续低迷,中日韩自贸区第十五轮谈判在日本东京举行
日本内阁府4月8日发布的3月消费动向调查显示,表示日本消费者心理明暗的消费者信心指数(2人以上家庭的季节调整值)为40.5%,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恶化。
东京商工调查公司4月8日公布的2018财年日本全国企业破产数(负债额1000万日元以上、约合人民币60万元以上)为8111家,较上财年减少3.0%。
中日韩自贸区第十五轮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4月12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与日本外务省国际贸易和经济特命全权大使香川刚广、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助理吕翰九分别率各方代表团出席。本轮谈判,三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规则等重要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取得积极进展。
点评:
上周日本公布数据显示,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0.7个百分点,已经连续第6个月恶化,但企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2018财年(截至2019年3月底)企业破产数较上年减少3%。上周中日韩自贸区第十五轮谈判在日本东京举行。
消费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受工资上涨难、乳制品和饮料等生活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日本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40.5%,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创2016年2月以来最低,连续6个月恶化。从分项指标来看,整体生活指数连续9个月恶化,收入增长指数、就业指数、耐用品购买意愿指数也在下降。
企业破产数创28年来新低,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有所改善。2018年,由于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条件放宽、贷款年限变长,使得日本企业破产数较上年减少3.0%,连续10年减少,降至1990年以来的低位,破产企业负债总额比上年减少47.4%,降至16192.8亿日元。按行业来看,零售业企业破产数量时隔10年出现增加,因劳动力不足而破产的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当前,少子化、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对此,去年12月日本通过了《出入国管理法》修订案,扩大接收外国劳动者,预计下一阶段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有望缓解。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第十五轮谈判上周在东京举行,这是去年12月三方达成全面提速谈判共识后的首轮谈判。根据官方公布的消息,本轮谈判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相关议题谈判推进的方法、路径达成积极共识,明确了下一步工作安排,为最终达成全面、高水平、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奠定了基础。三方一致同意,在三方共同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纳入高标准规则,打造“RCEP+”的自贸协定。加快自贸区谈判是三方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有力举措。中日韩自贸区若能早日成行,将给三国外贸带来巨大红利,有助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业互补性,有效缓解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冲击。
二、国内财经要闻
1.中国-欧盟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
4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会晤后,双方一致同意发表《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
点评:
《联合声明》的发表,显示出中欧双方对彼此关系的信心。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国与欧盟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磋商机制,历史上看,并不是每次会晤都会发表联合声明。但是本次会晤前,欧盟发布《中国-欧盟:战略展望》,不少媒体将其解读为欧盟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本次中欧联合声明“恐将难产”。因此,许多媒体将《联合声明》的最终发表称为一个“突破”。
《联合声明》不是一般的表态性文件,而是一份内容丰富、成果丰硕的文件,明确了中欧下一阶段共同努力的方向。文件包括序言、中欧双边关系、全球挑战与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等部分,共计24条内容,内容涉及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WTO改革、竞争政策、5G、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等多方面内容。
《联合声明》的一大亮点是明确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贸关系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投资协定则是中欧经贸关系的关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自2013年11月启动以来,双方已经举行了20轮谈判、14次会间会。本次会晤,双方承诺在2019年取得结束谈判所必需的决定性进展,以便在2020年达成协定;明确了实质性改善市场准入、消除歧视性要求和做法、建立平衡的投资保护框架以及纳入投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条款等高水平目标;将建立高层沟通的督导机制,在今年年底前向领导人汇报进展。
《联合声明》的另一个亮点是承诺通过对话沟通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中欧双方承诺加强双边经济合作、贸易及投资,愿相互给予更加广泛、更为便利、非歧视的市场准入。农业向来是自贸谈判的敏感领域,中欧双方同意促进双边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同时尊重有关卫生和植物卫生检疫事项的国际标准,特别是分区原则,致力于以透明和可预测的方式扩大互供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准入。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中欧贸易的对等性,也有利于国内农业生产品质的提升。
此外,中欧还承诺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携手推进WTO改革。双方坚定支持以规则为基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致力于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双方重申共同致力于世贸组织改革合作,以确保其相关性并能应对全球贸易挑战。双方将加紧旨在加强产业补贴国际规则的讨论,继续努力解决世贸组织上诉机构的危机,同意不得强制转让技术。
中欧双方在5G通信合作领域也取得重要共识。在目前比较敏感的时刻,中欧之间专门针对5G通信达成协议,对于其他国家开放市场具有明显的风向标意义和示范效应,有助于打破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提升中欧市场的双向开放程度。
当前,中国和欧盟的伙伴关系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中国和欧盟都是贸易摩擦的受害者。去年美国已经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今年美国威胁加征汽车关税,声明发表当天特朗普表示由于欧盟对空客补贴将对110亿美元商品征税。中欧需要从全球视角,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推动和提升双边合作的战略高度。同时也应该看到,尽管中欧关系前景可期,但是目前中欧经贸关系仍然存在一定风险。欧洲的投资保护正在加剧,欧盟成员国出台了一些保护政策,中国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受到了较多的限制,双方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谈判和合作。
2.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点评: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意见》。
事实上,随着去年四季度以来各项逆周期调节措施相继落地,经济展现出更多积极迹象。如3月份中型企业PMI由46.9%跃升至49.9%,小型企业PMI由45.3%跃升至49.3%,均强于整体指标。但还要看到,中小企业目前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意见》在这些方面都作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安排。
首先,通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企业运营成本高企,既包括税费负担沉重等显性成本,也包括准入受限等隐性成本。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落实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落实金融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综合措施,减轻企业的显性负担。另一方面,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以最大程度实现准入便利化,并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进而降低中小企业的隐性成本。
其次,通过加强金融支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办、国办曾于2月份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对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并加大对民企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已初步搭建起金融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一些细节上的补充工作。如在完善融资政策方面,应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将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担保品范围。此外,还应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分类监管考核机制,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夯实对小微业务的内部激励传导机制等。
最后,通过完善创业创新环境,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中小企业总体产业层次较低,科技水平不高,抵御外来风险能力较弱,创新发展能力总体不足。因此,应加强中央财政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此外,还应继续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实际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直是我国的政策重点,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已正式施行。《意见》总体上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衔接,并针对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诸多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更具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这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地,有望进一步纾解中小企业困难,稳定和增强企业信心及预期,从而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应秉持商业可持续原则,避免对中小企业“运动式”融资支持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3.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
点评:
我国是过去十多年来全球城镇化最快的国家,目前第一阶段的城镇化已经完成,并形成了以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城市为一线、数十座二线城市和众多三四线城市的整体格局。随着第一阶段城市化遭遇超大城市容纳能力趋近饱和,以及人均收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难题这两大瓶颈,未来需要更多人口跨入中产阶级以提供全面的需求升级,因此二、三线城市就必须为第二阶段的城市化提供新的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新型城镇化工作。2013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发改委本次提出的落户放开措施,进一步为中国第二阶段的城镇化打开大门,即一方面通过放开二、三线城市的落户限制,吸引人力资源逐步转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有效缓解一线城市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为大量农业人口提供落户并享受城市发展的完整权利(即户籍带来的医疗、教育等权利)的机会,从而促进更多人口进入中产阶级行列,全面升级需求,为下一步经济发展乃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动力。
鉴于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短期来看,着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强化城市补短板项目,如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是加快基建投资增速、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举措。长期来看,新型城镇化将告别长期以来以房地产市场和土地财政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这对于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4.四部委:确保降费率政策如期落地实施
近日,为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医保局四部门有关负责人就《方案》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确保降费率政策5月1日如期落地实施,坚决兑现对企业和社会的承诺。
点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是推进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总费率超过40%,即使考虑到部分地区和单位的缴费基数为基本工资而非实际收入,我国社保缴费率在世界上也处于中等偏上区间,具有下降空间。此次发布的《方案》从降低费率、调整基数、推进省级统筹等方面,分别针对各项社会保险进行具体安排,在总体上降低社保总费率,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一是直接降低缴费率。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方案》规定高于16%的省份可降至16%。当前各省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不统一,地区差异较大,从12%、13%到19%、20%不一,部分地区具有较大的下调空间。过高的养老保险费率将导致缴费意愿降低,提升企业用工成本,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而降低费率有助于提高遵从度和覆盖率,做大养老保险基础。此次缴费率降低虽未硬性要求各省份必须降至16%,但这一政策彰显了中央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的鲜明态度,且是长期性制度安排,可缩小各地费率差异,均衡企业缴费负担,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企业和职工参保积极性。同时,养老保险费率降低及统一也是长期趋势,可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奠定基础。针对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方案》将其阶段性降费率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一年至2020年4月30日,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助于稳定企业信心。
二是调整缴费基数。《方案》明确要求将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核定职工缴费基数上下限的指标,这将更合理地反映参保人员实际平均工资水平,减轻缴费负担,尤其是部分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更多受益。同时,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可在较大范围内灵活选择,考虑到了该类群体的特殊性,体现了更为人性化、灵活化的社保政策,有利于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社会保险,扩大社保覆盖面,并拓宽就业渠道。
三是将在2020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建立中央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发挥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功能的核心和内在要求,有利于分散风险,增强基金保障能力,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正是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工作基础。当前各省已初步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但各地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已实现统收统支,但大部分实行的是省级调剂制度。因此,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快,逐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政策,为全国统筹打好基础。
四是社保费征收体制改革的步子要稳妥而坚定。企业社保缴费仍按现行体制征收,意味着对于原由社保部门征收的将继续由社保征收,“成熟一省、移交一省”,而机关事业单位社保费和城乡居民社保费征管职责如期划转至税务部门。这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留出了适应新征管政策要求的缓冲期,也为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留下了时间,有利于社保费征管职责划转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
鉴于降低养老保险费率理论上会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加大收支压力,尤其是中西部和东北部分省份会出现基金收支压力增加。对此,有关部门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包括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加大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力度,强化省级政府主体责任,多措并举弥补资金缺口等,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发展动态
1.3月M2同比增长8.6%,新增人民币贷款1.69万亿元,新增社融2.86万亿元
4月12日,央行公布了3月金融数据。
货币供应量方面,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8.94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76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高2.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9万亿元,同比增长3.1%。一季度净投放现金1733亿元。
贷款方面,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4.4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7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83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879亿元。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5777亿元。
存款方面,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6.31万亿元,同比多增1.2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0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32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65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9671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72万亿元,同比多增2133亿元。
社融增量方面,2019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29万亿元,同比多增1.44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241亿元,同比少增251亿元;委托贷款减少2278亿元,同比少减103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836亿元,同比多增10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049亿元,同比多增82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9071亿元,同比多380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5391亿元,同比多462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31亿元,同比少752亿元。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8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万亿元。
社融存量方面,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8万亿元,同比下降11.3%;委托贷款余额为12.15万亿元,同比下降11%;信托贷款余额为7.88万亿元,同比下降7.9%;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01万亿元,同比下降12.1%;企业债券余额为20.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81万亿元,同比增长40.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6万亿元,同比增长4.2%。
点评:
央行公布的3月货币信贷数据显著回暖。M2增速再现反弹,创一年来新高;新增信贷超预期增长,带动社融企稳回升且结构改善。一方面,前期降准等宽货币政策逐步带动信用环境修复;另一方面,企业信心增强,融资需求显著改善。
3月末M2同比增长8.6%,较2月末回升0.6个百分点,比2018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达到一年来最高水平,一方面与季末财政投放力度加大有关,3月是财政投放大月,财政存款大幅下降6928亿元,比2018年同期多降逾2000亿元;另一方面,信贷投放回暖促使存款派生能力提高。M1同比增长4.6%,M1与M2负剪刀差连续两月收窄,显示企业现金流已在逐步好转,也预示着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同比多增5777亿元。随着3月经济活动全面步入正轨和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居民和企业贷款双双走高。其中,居民短期和中长期信贷投放两旺,均创历年同期新高,新增短期贷款4294亿元,同比多增2262亿元,原因是春节后居民消费信用活动启动,加之楼市“小阳春”可能带动一部分短期贷款流入楼市;新增中长期贷款4605亿元,同比多增835亿元,部分一二线热点城市住房成交大幅反弹,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扩大。3月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双双改善带动企业贷款显著增长,企业流动性好转,中长期投资意愿增强,短期贷款同比多增2272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958亿元,票据融资受票据监管影响贡献有所减弱,但仍同比多增1097亿元。
表外融资小幅扩张,与人民币信贷高增共同支撑社融增速走高。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86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超过1月和2月的总同比增量。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仍是主力,同比多增8166亿元。表外融资同比多增3353亿元,是2017年10月以来的最高同比增量,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呈现边际修复,前期大幅收缩格局已明显改观。三分项中,委托贷款同比降幅连续三月收窄;信托发行回升、到期量下降以及2018年同期低基数因素导致信托贷款同比多增885亿元;企业投资和商业活动活跃度提升带动未贴现银行承兑同比多增168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提前加快发行也是支撑社融回升的重要力量,专项债融资同比多增1870亿元。直接融资方面,新增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均同比略降,总体平稳。
从一季度总体来看,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逐渐生效,促使信贷和社融重现扩张态势。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连续3个月保持在10%以上,创7个月来新高。一季度社融增量累计达8.18万亿元,同比多增2.34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主要受企业贷款大幅回暖拉动。
2.美元指数区间震荡,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
上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由6.7055下调至6.7220,累计下调165bp。
在岸即期汇率由6.7185升至6.7145,累计升值40bp。离岸市场即期汇率由6.7164升至6.7096,累计升值68bp。
一篮子货币方面,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均出现上涨。根据外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3月29日至2019年4月4日期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5.04升至95.34;参考BIS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8.74升至99.03;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5.23升至95.56。
点评:
上周,人民币汇率保持窄幅区间波动态势。上周头尾2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其余3个交易日上调,其中单日最大调整幅度为下调146bp,全周人民币中间价累计下调165bp。
上周,美元指数基本保持在96-97区间震荡。因非农薪资数据不佳,上周前两个交易日美元持续走弱,非美货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周三,美国公布的CPI数据好于预期,叠加德拉吉鸽派表态,美元短线出现快速回升,不过因核心CPI数据不佳,随后美元回吐所有涨幅;周四,受PPI数据和初请失业救济人数好于预期影响,美元指数快速反弹,一度收回前几个交易日大部分跌幅。全周美元指数累计下跌0.48%。
与开年前两个月的强劲涨势相比,3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已转入震荡运行阶段。3月1日至4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下调319bp,幅度为0.48%,期间最高至6.6850,最低至6.7335,高低点价差485bp,单日调整幅度基本不超过200bp。在岸即期汇率基本保持在6.67-6.74范围内波动,振幅小于1.1%。
目前,美元指数处于趋稳震荡状态。美联储暂停加息并预告提前结束缩表,意味着美元与其他货币的相对利差难以进一步扩大,限制美元指数上行空间;但同时美国经济仍维持相对强势表现,美元指数下行空间同样不大。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走势将逐渐回归基本面,更多取决于我国经济表现和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近期公布的3月信贷及出口数据均远超预期,显示我国基本面支撑正在逐步恢复,市场对经济企稳运行的预期进一步增强。这将对人民币汇率企稳运行形成有效支撑,预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仍将保持区间震荡运行态势。
3.税期扰动渐起致资金面变数增多,经济数据回暖使降准概率下降
上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边际收敛,货币市场利率全面上行;债券市场收益率小幅上行。
资金投放量方面,上周央行未开展逆回购,也无逆回购到期,继续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货币市场方面,各期限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全面上行,其中R001上行122bp至2.69%,R007上行49bp至2.73%,R014上行41bp至2.90%,R021上行36bp至2.89%,R1M上行71bp至3.24%。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全面上行,其中DR001上行123bp至2.65%,DR007上行40bp至2.67%,DR014上行51p至2.80%,DR021上行50bp至2.83%,DR1M上行28bp至2.81%。各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全面上行,其中Shibor001上行123bp至2.65%,Shibor007上行25bp至2.67%,Shibor014上行43bp至2.81%,Shibor1M上行3bp至2.69%,Shibor3M持平于2.76%。
利率债方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6bp至3.33%,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上行5bp至3.81%。信用债方面,10年期3A+级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上行2bp至4.40%,10年期3A级铁道债收益率上行2bp至4.40%,10年期3A级企业债收益率上行3bp至4.53%,10年期3A级城投债收益率上行4bp至4.67%。
点评:
上周银行间体系资金面较前明显收敛,各期限资金利率全面上行,原因一是月中税期扰动渐起,上周三(4月10日)开始资金利率上行幅度显著加大;二是央行连续多日停止增量资金投放,而例行缴准和政府债券发行又不断消耗流动性,因而流动性趋于收缩。但由于当前资金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资金面扰动冲击仍然可控,央行继续停摆逆回购操作,逐渐引导流动性回归至合理充裕水平,截至目前已暂停17个交易日。
虽然资金面已边际收敛,但4月资金面最紧张的时刻尚未到来,4月17、18日前后缴税高峰期和MLF到期叠加将进一步加剧资金面扰动。届时央行将采取何种措施重启增量流动性供应,缓解资金面收紧压力,成为观察下一步货币政策动向和流动性调控的关键。
近期已公布的3月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活动与货币信贷均现企稳迹象。具体而言,3月制造业PMI重返景气区间,分项指数全面改善;出口同比大增14.2%;CPI同比重返2%以上,通胀预期有所抬头;信贷社融超出预期,M2增速显著反弹,信用环境已现回暖。此外,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成交现反弹趋势。综合而言,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预期有所减弱,央行采取降准这一全面宽松政策将更为慎重。若本周公布的一季度GDP、工业、投资、消费等数据显示经济企稳态势强化,央行实施降准的必要性将进一步下降。因此,随着月中资金面最紧的时刻即将来临,预计央行将会通过重启逆回购和超额续作MLF等公开市场操作以满足中、短期限流动性需求,平抑资金面波动。此外,不排除央行再次推出TMLF以配合宽信用和降成本。
四、3月数据专题
1.3月CPI同比上涨2.3%,PPI同比上涨0.4%
国家统计局4月11日发布了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3月份CPI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3%;食品价格上涨4.1%,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4%,服务价格上涨2.0%。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8%。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4%,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同比上涨0.2%,环比持平。
从CPI同比构成看,3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3.5%。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6.2%,鲜果价格上涨7.7%,畜肉类价格上涨4.7%(猪肉价格上涨5.1%),禽肉类价格上涨4.0%,粮食价格上涨0.4%,鸡蛋价格下降4.1%,水产品价格下降3.0%。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全部上涨。其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价格分别上涨2.7%、2.4%和2.1%,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0%和1.9%,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1.2%和0.1%。
从CPI环比构成看,3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0.6%。其中,鸡蛋价格下降6.0%,水产品价格下降3.6%,鲜菜价格下降2.6%,禽肉类价格下降1.2%,畜肉类价格下降0.1%(猪肉价格上涨1.2%),鲜果价格上涨0.3%。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三涨四降。其中,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0.6%、0.1%和0.1%;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均下降0.3%;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6%和0.5%。
PPI中,3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3%,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4.2%,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6%,加工工业价格上涨0.4%。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衣着价格上涨1.7%,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3%,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7%。
点评:
3月CPI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0.4%。同比增速较2月大幅回升0.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未出现显著的节后回落效应。从历史看,通常1至2月份春节因素会大幅推升食品价格,而3月节后会大幅回落,比如去年3月食品价格环比大幅回落了4.2%。反观今年3月食品价格仅环比回落0.9%,远小于历史同期水平,一方面今年2月春节较去年春节提前一周左右,也更早结束,食品价格在2月当月已有部分回落;另一方面猪肉价格的反弹支撑了整体食品价格——前期受非洲猪瘟冲击北方猪肉供给区加速出栏,猪肉价格一度在冬季出现非正常回落,但随着去产能影响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开始企稳反弹,3月环比上涨1.2%,是食品类别中涨幅最大的,抵消了其他食品的跌幅。
非食品价格涨跌互现,3月整体环比下降0.2%,跌幅也不及历史同期。其中衣着随春装上市价格止跌回升,环比上涨0.6%;成品油价格多次上调导致交通燃料环比大涨3.6%;医疗保健和居住则继续维持长期温和上涨态势,这些因素都对非食品价格提供支撑。其余非食品价格均受春节过后影响出现回落,包括生活用品与服务环比下降0.3%,除燃料外的其他交通通信类价格多数下跌,旅游环比大降9.6%,以及其他用品与服务环比下降0.5%等。
3月PPI同比上涨0.4%,较2月回升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基本符合预期。3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涨,国内工业品价格也逐步走出低迷,煤炭价格企稳回升,有色金属涨跌互现,黑色金属走平。3月份PMI出厂价格指数为51.4%,为4个月来首次重回50%上方,也反映制造业企业出厂价格企稳回升。
3月不考虑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8%,与2月持平,环比下降0.3%。结合CPI、PPI与核心CPI来看,当前整体通胀在食品与能源带动下小幅提升,但核心仍较为稳定,暂不会对货币政策边际宽松产生较大压力。
2.3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4.2%,进口同比下降7.6%
3月12日,海关总署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公布了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相关情况。
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3月份,进出口总值为3647亿美元,增长3.1%。其中出口1986.7亿美元,增长14.2%;进口1660.3亿美元,下降7.6%,贸易顺差326.4亿美元。
出口方面:从贸易方式看,3月一般贸易(23.2%)和加工贸易(2.0%)出口增速都大幅回升。从产品类型看,3月劳动密集型产品(30.5%)、机电产品(10.6%)和高新技术产品(1.8%)出口同比同样回升。从国别和地区来看,3月我国对美国(3.7%)、欧盟(23.7%)和日本(9.6%)出口增速均明显回升。新兴经济体中,对东盟(24.8%)、韩国(6.7%)、印度(8.0%)出口增速转正,对中国香港(-0.9%)出口增速跌幅收窄。
进口方面:从数量看,3月我国进口大豆(-13.1%)、铁矿石(0.7%)、铜(-11.1%)和集成电路(-5.3%)同比增速较前月稳中略升,但进口原油(0.4%)增速大幅回落,是进口的主要拖累。从金额看,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进口铁矿石(17.5%)金额同比大幅回升,而进口原油(1.5%)增速回落。其他重点进口产品中,仅初级形状的塑料(-12.4%)、汽车及底盘(-23.0%)、汽车零配件(-18.4%)、医药品(13.0%)进口金额同比增速回落,而集成电路(-6.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4.5%)进口金额增速回升。
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03万亿美元,下降1.5%。其中,出口5517.6亿美元,增长1.4%;进口4754.5亿美元,下降4.8%;贸易顺差763.1亿美元,扩大70.6%。
点评:
3月,中国出口超预期反弹,进口延续低迷状态,贸易顺差显著回升。
出口增速超预期反弹,主要原因:一是春节错位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春节在2月初的年份,出口增速会经历“1月高2月低3月高”的规律;二是低基数效应。2018年3月出口1739亿美元,基数较低,当月对欧盟、东盟和日本出口均为当年的次低点,对于抬高出口增速有一定影响;三是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原定于3月1日的关税上调延迟,中美贸易谈判取得新进展;四是出口区域结构多元化。中国与欧盟、东盟,以及“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占比和增速继续提升,在客观上对贸易有稳定作用。
汇率并非影响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3月人民币汇率对主要货币基本保持平稳,未出现较大程度升值或贬值。同期外需亦并未明显好转。3月全球制造业PMI与上月持平,美国3月markit制造业PMI创2017年6月以来新低,欧元区、德法意制造业PMI分别跌落至荣枯线以下。
进口延续低迷状态,同比增速低于预期和前值,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生产动能偏弱。尽管PMI等指标显示国内生产动能逐步企稳,但是仍然无法与经济增长动能强劲的去年同期相比,国内稳增长的政策发挥还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积累;二是基数较高。去年前三个季度的进口额出现一轮抬升,基数都相对较高,对今年前几个月进口同比增速造成一定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天然气、铁矿砂、大豆等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快。在价格因素贡献较大的情况下,进口增速仍然不高,也印证自去年以来我国内需下行尚未明显扭转。
从整体上看,2019年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速均弱于2018年四季度和2018年全年。但是,由于进口表现相对于出口表现更弱,一季度贸易顺差大幅增长至763.1亿美元。在拉动一季度GDP增速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的贡献有望提升。
展望二季度,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加码,内需有望进一步改善,外部货币环境转向宽松,外需较大概率维持低迷,进出口增速裂口将收窄。当前,第九轮中美贸易磋商已经结束,双方在继续讨论协议文本内容,仍需持续关注中美贸易磋商进展情况。
3.3月末外汇储备30988亿美元,环比增加86亿美元
截至2019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988亿美元,较2月末上升86亿美元,升幅为0.3%。3月份,主要受中美经贸谈判、欧美央行货币政策预期调整、英国退欧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小幅上升,但金融资产价格也有所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
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王春英表示,今年以来,尽管外部环境不平衡、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我国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向好的趋势逐步显现。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更趋平稳,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状况进一步改善,为外汇储备规模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王春英表示,往前看,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有所上升,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金融资产价格仍处高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可能加大。但我国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逐渐显现,总体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点评:
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988亿美元,环比增加86亿美元,连续五个月增加。3月份,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资本流动形势稳步向好,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外汇储备规模有所上升。
汇率因素方面,3月美元指数上涨1.07%,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涨跌互现,其中日元对美元升值0.48%,欧元、英镑分别对美元贬值1.34%、1.72%,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计价部分折算成美元计价后形成一定估值损失。
利率因素方面,3月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价格上升,使得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上升。
结售汇方面,1-2月银行结售汇月均逆差较2018年下半年月均水平大幅收窄87%,远期结售汇签约连续6个月保持顺差格局,对外汇储备的支撑作用较强。
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大体还将延续近两个月的窄幅波动局面,出现单边趋势性走势的可能性不大,有助于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稳定。长期来看,虽然外部环境仍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国经济基本面稳健,具有较大韧性和较强应变能力,随着汇率“自动稳定器”功能增强,在估值变动影响下,外汇储备规模会有双向变化,但总体将保持稳定。
这里未来可能是本区域最专业的产业·金融·商贸知识库
东 吴 财 经
DONGWU CAIJING
全球视野|区域资源
聚焦苏州实体产业、金融、消费,专为创新者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