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要闻精选》(2018.8.6-8.12)
发布时间:2018-08-13
内容结构
一、全球财经要闻
1. 美国通胀加速,加息预期进一步上升
2. 欧元区经济二季度持续疲软,三季度仍未现改善迹象
3. 日本:二季度经济强劲反弹,未来有望进一步复苏
二、国内财经要闻
1. 五部委加快推进降低企业杠杆率各项工作
2. 数万亿项目待发,交通“提速”补短板
3. 7月土地市场分化加剧,一二线继续降温,三四线成交火热
4. 二季度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三、金融发展动态
1. 美元指数突破96,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承压
2. 流动性延续宽松格局,畅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成当务之急
四、7月数据专题
1. 7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2.2%,进口同比增长27.3%
2. 7月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4.6%
3. 7月末外汇储备31179亿美元,较上月增加58亿美元
一、全球财经要闻
1.美国通胀加速,加息预期进一步上升
通胀方面,美国7月CPI环比增长0.2%,预期0.2%,前值0.1%;美国7月CPI同比增长2.9%,预期2.9%,前值2.9%;美国7月核心CPI环比0.2%,预期0.2%,前值0.2%;美国7月核心CPI同比2.4%,预期2.3%,前值2.3%。美国7月PPI环比增长0%,预期0.2%,前值0.3%;美国7月PPI同比增长3.3%,预期3.4%,前值3.4%;美国7月核心PPI环比增长0.1%,预期0.2%,前值0.3%;美国7月核心PPI同比增长2.7%,预期2.8%,前值2.8%。
生产端方面,7月美国ISM非制造业指数为55.7,创去年8月以来新低,也低于预期值58.6。7月Markit美国服务业PMI终值为56,低于预期值56.2和6月终值56.5。
贸易方面,美国6月贸易逆差463亿美元,预期逆差465亿美元,前值由逆差431亿美元修正为432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2912亿美元,同比增加7.2%。
点评:
美国7月CPI年率录得2.9%,7月核心CPI年率也攀升至2.4%,创近10年新高;尽管7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环比持平,但同比仍增长3.3%,显示美国通胀压力稳步上升。
就业市场与通胀率的稳步向好使得美联储9月加息预期进一步升温。美联储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美国经济的表现相当不错,预计今年年底前再加息一到两次是合理的。他同时也表示,当前并没有迹象显示美联储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抑制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或者带来物价快速上涨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乐观的经济表现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首先,税改政策的利好效应逐渐消退后,美国经济增速将会有所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对此都曾发出过警告。此外,税改政策的负面作用也将逐渐显现,如税改实施令美国政府债务压力倍增。其次,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令美国的经济前景更加复杂。美国国内就业市场和经济的强劲表现正在推升通胀水平,同时进口关税的提高也令美国国内市场面临输入型通胀风险,加重物价压力。同时,美国与其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冲突或将拖累全球经济,而外部经济的下滑也将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增长。
2.欧元区经济二季度持续疲软,三季度仍未现改善迹象
经济增长方面,欧元区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值为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2.1%。
生产方面,7月份制造业PMI终值55.1%,预期55.1%,初值55.1%;欧元区7月服务业PMI终值54.2%,预期54.4%,初值54.4%;综合PMI终值54.3%,预期54.3%,初值54.3%。
消费方面,6月份欧元区零售销售环比升0.3%,预期升0.4%,前值持平修正为升0.3%;同比升1.2%,预期升1.4%,前值升1.4%修正为升1.6%。
投资方面,8月份欧元区Sentix投资者信心指数14.7,前值12.1。
就业方面,6月份欧元区19国失业率为8.3%,预期8.3%,前值8.4%修正为8.3%。
通胀方面,7月份欧元区年化通胀率为2.1%,高于6月份的2%。从通胀构成来看,7月通胀率上涨主要归因于能源价格上涨。欧元区7月份能源价格上涨9.4%,高于6月份的8.0%;食品和烟酒价格上涨2.5%;服务价格上涨1.4%。7月份剔除能源和食品、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为1.1%。
点评:
经济增长方面,欧元区二季度GDP初值表现依旧疲软,连续第二个季度放缓:环比增速降至0.3%,不及预期值和前值的0.4%;同比增长2.1%,不及预期值2.2%和前值2.5%。此前,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已在7月底的议息会议上指出,欧元区一季度部分经济疲软状况持续到了二季度,这与贸易增长减弱有关。但他仍乐观预计,下半年欧元区各行业和各国将出现广泛的薪资增长,因此欧元区经济即使没有惊人的表现,也会保持可观的水准。
生产方面,欧元区扩张趋势持续减弱。7月制造业PMI由6月的54.9%微升至55.1%,扭转了连续6个月的下滑趋势;但服务业PMI由6月的55.2%下降至54.2%,为2017年2月以来次低水平;综合PMI也由6月的54.9%降至54.3%,为今年7个月中第5个月录得下跌。
消费方面,欧元区零售持续低迷。6月零售销售指数同比增长1.2%,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创8个月以来最低值。
投资方面,受欧美贸易谈判缓和提振,8月份欧元区Sentix投资者信心指数录得14.7,较上月提高2.6。
通胀方面,欧元区7月CPI同比上涨2.1%,较6月提高0.1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达到2%的通胀目标。但考虑到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仍不见起色,预计较高的通胀率不会引发欧央行的紧缩政策,欧元区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仍需相当长的时间。
3.日本:二季度经济强劲反弹,未来有望进一步复苏
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日本GDP经季节调整后环比增长0.5%,经济表现好于市场预期。据日媒分析,由于今年1-3月日本蔬菜价格高涨等因素导致的个人消费负增长态势在4-6月期间得以扭转,以及日本企业在4-6月期间的设备投资表现坚挺,促进了4-6月GDP的增长。尽管日本今年第一季度GDP出现两年多来首次负增长,但二季度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增长仍有较为稳固的基础。
上周,日美开展新一轮贸易谈判。期间美方的最大诉求为推动日本与美方开启双边自由贸易(FTA)谈判,而日方则在竭力避免这种倾向的同时,还期望能够在美方有可能于11月中期选举之前推出的汽车税中得到豁免。
点评:
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萎缩后,得益于私人消费的改善、强劲的资本支出以及稳定的海外需求,日本二季度经济强劲反弹,经季节调整后GDP环比增长0.5%。其中,私人消费二季度环比增长0.7%,资本支出环比增长1.3%,出口环比增长0.2%。
三季度,日本经济有望继续温和扩张。一是随着企业利润与财务状况的持续改善,资本支出呈上升趋势;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持续收紧和安倍劳动力市场改革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改善内需;三是日本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如和欧盟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全面致力于RCEP谈判等,会对日本外贸发展形成重要支撑;四是从日本银行公布的6月份“生活感受调查”结果来看,家庭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居民通缩心态逐步改变。
但与美国的贸易冲突可能给日本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在上周日美开展的新一轮贸易谈判中,由于双方在诸多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使得谈判陷入了僵局。一方面,美国希望达成一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以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这可能导致日本在汽车和农业市场准入方面承压。另一方面,日本则希望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国际贸易框架下交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马上将迎来至关重要的自民党总裁选举,特朗普也将在11月迎来国会中期选举,双方为用谈判成绩争取选票,都不会轻易作出让步,因此很难通过贸易磋商在短期内达成实质性成果,后续需持续关注。
二、国内财经要闻
1.五部委加快推进降低企业杠杆率各项工作
近日,为加快推进降低企业杠杆率各项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
点评: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在充分考虑实体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对此,五部委联合下发《要点》,将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六大工作重点进一步分解细化成27项工作要点,并分别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推进时间,旨在保证去杠杆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按期实施。
《要点》提出需在2018年底前完成的工作要点包括三项:一是完善转股资产交易机制。研究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集中开展转股资产交易,提高转股资产流动性,拓宽退出渠道;二是加强转股股东权益保障。针对转股企业存在的股东行为规范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问题,研究加强转股股东权利保护的政策措施;三是完善“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及去产能相关企业债务的综合政策以及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具体政策,落实好有利于“僵尸企业”出清的税收政策,通过推动债务处置加快“僵尸企业”出清。此外,还有24项工作将持续推进。
《要点》将具备较强控制力和执行力的国有企业作为主要工作开展对象,以期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去杠杆的决心和态度,加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推升杠杆率的因素正在出现重要变化,因此未来我国杠杆率有望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2.数万亿项目待发,交通“提速”补短板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作为重要发力点的交通领域,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接连推出新举措。据《经济参考报》消息,交通部正在研究补短板的政策措施,等成熟后将对外公布;近期多地已公布下半年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交通领域投资规模或达数万亿。值得注意的是,资金来源较以前有所拓宽,开放步伐逐渐加快。在8000亿元地方专用债待发的同时,发改委正在密集开展基础设施投融资专题调研,相关机制改革有望进一步创新和深化。
点评:
2018年是“交通强国”建设的起步之年。交通部数据显示,上半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和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目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补短板的作用将愈加凸显。补短板很大程度需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基建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经达到四分之一,是投资的“稳定器”。增加包括交通领域的基建投资,将会带动整体投资回稳。
按照交通部规划,下一步主要目标是弥补中西部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短板,包括铁路、高速公路还有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而东部地区重点则是一体化,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相支撑。江苏、浙江、广东、河南和青海等多地已开始密集部署补短板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交通项目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项目资金主要来源;各地正在研究推进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以期实现民间资本“进的来、能发展”。如果能够理顺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乃至社会资本广泛积极参与,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实现反弹。
3.7月土地市场分化加剧,一二线继续降温,三四线成交火热
8月6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1到7月,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3225亿元,同比增加约23%。7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3958亿元,环比增加11%,同比增加9%。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总额为3184亿元,环比增加4%,同比增加7%。一二线重点城市收金总额同比下滑,三四线城市收金总额同比上涨。
点评:
据中指院数据,7月300城市土地出让金继续实现高涨,同比增加近一成,较6月走高,主要源于土地成交量显著增长的带动,延续了上半年的量涨价跌态势。成交量方面,7月土地成交面积环比增长9%,同比增长13%,分别比6月高30个和27个百分点;价格方面,楼面均价环比微涨、同比下降,溢价率同环比均继续下降。
7月各线城市土地成交分化更加显著。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环比均大降,较6月进一步萎缩;二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下跌、同比微涨,也较上半年明显降温;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同环比则仍然高涨20%以上,延续上半年的火热局面。自2016年9月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开启以来,一二线热点城市地产调控全面转向并持续加码,今年来调控措施仍密集出台,土地市场已显著降温。在一二线城市调控措施从严从紧的情况下,房企将拿地重点向三四线城市转移,加上棚改货币化效应延续,带动三四线土地成交活跃。
在土地成交分化的同时,7月各线城市土地溢价率则普遍呈下降趋势。各地政府采取的“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限地价、竞配建”“限地价、竞自持”等管控措施一方面稳定房价和地价效果显著,有效抑制了地价非理性上涨;另一方面也导致房企盈利空间收缩,拿地更趋理性。因此,今年来土地流拍数量显著增加,低溢价率也成为常态。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表明了稳定楼市、坚定房地产调控的信心和决心。住建部8月7日再次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强调将对楼市调控不力的城市坚决问责。这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不会走“回头路”,房地产信贷受限和表外融资收缩下房企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拿地意愿和能力将有所下降,未来土地市场可能降温。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不断向三四线城市扩围,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下调,前期热度较高的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也将逐渐回归理性。
4.二季度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按美元计值,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042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73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5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1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39亿美元。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逆差283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55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4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668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逆差2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171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501亿美元。
点评:
2018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呈现“双顺差”,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受此推动,二季度储备资产增加239亿美元,为2017年二季度以来连续第5个季度增长。外汇储备也相应稳中有增。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6月末上升58亿美元,连续两个月上升。
分部门来看,一方面,我国经常账户仍呈萎缩趋势。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虽然扭转了一季度逆差282亿美元的状态,但顺差仅5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顺差526亿美元大幅减少,且上半年经常账户整体仍逆差283亿美元,为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半年度逆差。经常账户萎缩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货物顺差收窄。二季度货物贸易顺差104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幅缩小279亿美元;另一方面海外旅游增加导致服务项目持续逆差并有所扩大。2018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次达7131万,同比增长15%。二季度我国服务贸易逆差737亿美元,较一季度和去年同期逆差均小幅扩大。
另一方面,我国跨境资本持续保持净流入趋势。二季度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跨境资本延续2017年一季度以来净流入的趋势。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287亿美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586亿美元,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净值为2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净吸收14亿美元显著增长,显示出中国对外资仍有较强吸引力。
为防止国际收支形势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扰动,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极为必要。考虑到今年前7个月我国累计货物贸易顺差1.06万亿元,其中中美贸易顺差高达1.04万亿元,占全部贸易顺差的98.1%,如果未来中美贸易争端进一步加剧,势必使得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收窄,为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压力。在此情况下,不断深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作用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经常账户顺差收窄,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波动将对我国国际收支造成更大冲击,因此,在金融业和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仍需保持谨慎,应防止非理性甚至违法违规的资本跨境流动,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我国国际收支基本稳定创造有利环境。
三、金融发展动态
1.美元指数突破96,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承压
上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由6.8322下调至6.8395,累计下调73bp。上周在岸即期汇率由6.8620升至6.8574,累计升值46bp。离岸市场即期汇率由6.8475降至6.8688,累计贬值213bp。
一篮子货币方面,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均出现下降。根据外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18年7月27日至8月3日期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2.95降至92.69;参考BIS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6.21降至95.98;参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由93.20降至92.91。
点评:
上周五,土耳其里拉一度暴跌20%,创下历史新低,2018年年初至今土耳其里拉已贬值超过40%。里拉持续下跌引发市场对欧洲银行可能受到波及的担忧,欧元汇率大幅跳水,美元指数则飙升,周五收盘站稳96关口。美元指数的突破上行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压力。
此外,近期外汇供求及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值得高度关注。首先,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经常账户顺差58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182亿美元,同时,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6月末上升58亿美元,连续两个月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出现逆差,原因是进口增长加速导致货物贸易顺差减少,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增长较快。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未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可能继续回落,而服务贸易逆差可能依然保持高位,这意味着经常账户顺差收窄具有趋势性,并且不排除转为逆差的可能性,这将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
其次,近期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导致中美利差进一步缩窄。7月中下旬以来,我国货币市场流动性超常充裕,银行间市场资金淤积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下行,而相对之下,随着美联储稳步加息,美国国债利率则自2015年末以来不断攀升。这导致上周中美短期利差出现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首次倒挂,3个月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达到-10bp,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也缩窄至60bp左右。利差缩窄使得资本套利空间被压缩,将加大我国资本流出压力,使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承压。
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监管层对维持汇率相对稳定的态度坚定,措施力度不断加强,这对稳定汇率预期起到了显著作用,人民币汇率非理性超速下跌可能性较低。继宣布重新启用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后,上周一,央行召集14家人民币中间价报价银行举行会谈,要求银行和央行一起出力防范羊群效应和顺周期行为,此后部分银行加大了对企业购汇的管控力度。此外,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明确表示,“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必要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若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快速大幅下跌,预计央行将逐步采取抽空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抬高沽空人民币成本、加大资本跨境流动管控、启用逆周期因子引导预期或者跟随美联储加息等措施来确保人民币汇率维持在合理均衡区间。
2.流动性延续宽松格局,畅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成当务之急
上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延续宽松格局,各层次货币市场利率普遍下行;利率债收益率小幅上行,信用债收益率保持平稳。
资金投放量方面,上周央行继续暂停逆回购,且无资金到期,实现零投放零回笼。8月8日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回笼1200亿元。
货币市场方面,各期限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以下行为主,其中R001持平于1.86%,R007下行6bp至2.27%,R014下行44bp至2.35%,R021下行56bp至3.55%,R1M上行9bp至2.65%。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以下行为主,其中DR001持平于1.82%,DR007下行7bp至2.31%,DR014下行15bp至2.16%,DR021下行15bp至2.13%,DR1M上行3bp至2.46%。各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全面下行,其中Shibor001下行2bp至1.83%,Shibor007下行10bp至2.43%,Shibor014下行21bp至2.47%,Shibor1M下行22bp至2.62%,Shibor3M下行20bp至2.80%。
利率债方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9bp至3.55%,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上行6bp至4.12%。信用债方面,10年期3A+级中短期票据收益率上行1bp至4.52%,10年期3A级铁道债收益率下行2bp至4.52%,10年期3A级企业债收益率持平于4.61%,10年期3A级城投债收益率持平于4.84%。
点评:
上周银行体系流动性延续宽松格局。资金到期方面,上周无逆回购到期,仅有12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季节性扰动方面,月中税期高峰未至,扰动因素较少;政策方面,央行7月以来通过定向降准、超额续作MLF及逆回购等投放了大量资金。因此,上周各层次货币市场利率仍以下行为主,R007继续低于DR007,流动性分层矛盾改善延续;同时,货币市场利率已低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鉴于此,央行继续保持操作定力,连续16个交易日暂停开展逆回购,上周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本周8月15日为月内各类税种缴税截止日,将对资金面有一定负面冲击,不过8月属于缴税小月,预计冲击可控。同日还将有3365亿元MLF到期,考虑到央行前期“锁短放长”的操作思路,央行此次仍有可能开展续作以补充中长期资金需求。8月同业存单到期规模大幅增长是资金面最大扰动因素,但后续月内仍然没有逆回购资金到期,且税期扰动与外汇占款变化影响较小,总体看流动性水平应无大碍。若资金面出现过度宽松,央行可能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回笼一部分流动性。
当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却仍在明显上升,“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受阻。为此,需要着力畅通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监管层已注意到这一难题,近期国务院金稳会第二次会议重点研究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增强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行了相关部署。央行8月10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银保监会亦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金融支持,并推出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落实无还本续贷、提高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等一系列措施,放松对信贷的限制,以期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各部门还应发挥合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化解国企隐性担保、刚性兑付问题,推动房地产市场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从根本上化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提振实体融资。
四、7月数据专题
1.7月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12.2%,进口同比增长27.3%
中国7月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同比增长18.8%,高于上月的12.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2.2%,预期10.0%,前值11.3%;进口同比增长27.3%,预期16.5%,前值14.1%;贸易顺差280.5亿美元,预期389.2亿美元,前值416.1亿美元。
从贸易方式看,7月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6.2%,略低于上月的18.5%,进口同比增长28.9%,远高于上月的18.5%。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同比11.3%,进口同比23.7%;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同比7.7%,进口同比24.7%。
从主要贸易伙伴看,7月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11.2%,略低于上月的12.5%,进口同比增长11.1%,高于上月的9.6;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9.5%,进口19.7%;对日本出口12.3%,进口23.5%;对东盟出口15.4%,进口30.2%。对印度出口同比14.8%,进口31.6%;对俄罗斯出口11.0%,进口54.8%;对巴西出口8.2%,进口18.1%;对南非出口4.9%,进口31.7%。
点评:
7月出口增速好于预期和前值,应同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以及企业赶在中美贸易摩擦恶化之前加速出口有关。但由于全球制造业PMI持续回落,预计外需将会逐渐放缓,将会对我国出口形成制约。7月经季调后的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2.4%回落至11.3%,环比增速由5.7%回落至-1.9%,已经出现疲态。
7月进口增速大幅高于预期和前值,主要同政策因素有关。7月1日起,我国如期降低汽车和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20个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以扩大进口,导致7月进口出现脉冲式增长。不过,7月季调后的进口增速同比由23.5%回落至22.6%,环比增速由1.0%回落至-1.0%,同样呈现出放缓势头。
由于进口增速远超出口,7月我国贸易顺差额由上月的416.1亿美元大幅收窄至280.5亿,但当月对美贸易顺差却高达289.9亿,美国仍是我国顺差最重要的来源地。由于目前中美贸易摩擦仍未有缓解迹象,再加上内需外需的双双放缓,未来我国外贸形势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2.7月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4.6%
2018年7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5%,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2.5%。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1%,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价格上涨0.7%。
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其中,蛋类价格上涨11.7%,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禽肉类价格上涨6.6%,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3.8%,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4.9%,影响CPI下降约0.2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9.6%,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食用油价格下降0.7%,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上涨。其中,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4.6%、3.0%和2.4%,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3%和1.6%,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均上涨1.2%。
2018年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6.0%,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50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3.4%,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9.0%,加工工业价格上涨4.1%。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6%,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衣着价格均上涨0.7%,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1.1%,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同比上涨10.8%,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9.9%,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7.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5.6%;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0.7%。
点评:
7月CPI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食品价格止跌回升。7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环比下跌势头,同比上涨0.5%,达到近3个月来的最高水平。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鲜菜和猪肉价格上涨的推动。特别是猪肉价格,在5月份触底之后已经连续两个月反弹,且涨幅不断扩大,表现出“淡季不淡”的特征。进入8月以来,局部地区爆发猪瘟疫情,再加上贸易摩擦背景下大豆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预计猪肉价格大概率将维持上涨态势。
另一方面则是非食品价格的居高不下。7月非食品价格环比价格上涨0.3%,同比上涨2.4%,均为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非食品价格的上涨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如暑期旅游旺季带动交通类价格上涨。此外,能源价格上涨也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7月汽油和柴油价格均环比上涨0.9%,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始终难以消除,国际原油供给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下半年国内稳增长政策又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预计油价仍有一定上行空间。
7月PPI环比上涨0.1%,已连续第二个月放缓,同比上涨4.6%,低于上月的4.7%,下行通道正在缓慢开启。
除此之外,7月份CPI中的翘尾因素约为1.4%,PPI的翘尾因素约为3.9%,其对物价的贡献远超新涨价因素。但从7月份以后,翘尾因素将会逐渐回落,再加上国内需求稳中趋缓、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走低等因素,预计CPI和PPI仍会以回落为主,通胀水平温和可控,难以对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产生掣肘。
不过,即便物价指数开始走低,我们仍需对通胀预期的抬头保持警惕。通胀预期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猪肉价格将继续上涨,二是能源价格或继续冲高,三是中美贸易摩擦和人民币的持续贬值。这几项因素,可能会决定下半年甚至明年的物价走势。
3.7月末外汇储备31179亿美元,较上月增加58亿美元
2018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1179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58亿美元,升幅为0.2%。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7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指数与上月末基本持平,金融资产价格小幅波动,主要非美元货币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美元汇率和利率“双升”,一些新兴经济体受到较大冲击,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均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展望未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严峻,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主要国家宏观政策出现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但我国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基本面依然稳健,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市场运行有条件保持总体平稳。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在波动中保持总体稳定。
点评:
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31179亿美元,较上月提升58亿美元,连续两个月回升。在汇率和债券收益率波动造成的估值效应为负的情况下,7月外汇储备仍然继续增加,表明当前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总体稳定,保持净流入。
汇率因素方面,7月美元指数微涨0.02%,日元、英镑分别兑美元小幅贬值1.06%、0.65%,欧元兑美元微升0.05%,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计价部分折算成美元计价后形成估值损失。
利率因素方面,7月美国、日本、欧盟、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有所上升,使得外汇储备账面价值下降。
结售汇方面,6月银行结售汇顺差131亿元,连续三个月实现顺差,对外汇储备规模形成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尽管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不利于出口创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加大,但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综合投资收益依然较高、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等因素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供求有条件保持合理均衡,外汇储备规模会有双向变化,但总体保持稳定。
(编辑:雨田师兄)
这里未来可能是本区域最专业的产业·金融·商贸知识库
东 吴 财 经
DONGWU CAIJING
全球视野|区域资源
聚焦苏州实体产业、金融、消费,专为创新者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