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数据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创业创新 > 区域发展周报
区域发展周报

苏州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18-07-11

【导读】东吴财经,立足苏州,专注于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的研究,求其变,知其不变。东吴财经团队将持续的从区域维度、产业维度、民生维度、国际维度等对比苏州和其他值得学习的城市,为苏州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我们依然希望,东吴财经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告、每一本书,都淳朴、大方、谦卑、有力量。

4.jpg

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综合对比苏州与先进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建议苏州从人才、环境、平台、金融等方面着手,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苏州与先进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与启示



《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显示,中国城市创新力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天津、成都、武汉、苏州、重庆。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和城市面积等因素,深圳、上海、广州、杭州等创新力排名靠前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对苏州有较高借鉴价值。


——政策支持:苏州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载体建设等政策有待完善


苏州对两院院士、博士后与创客的资助力度弱于深圳。苏州给予入选两院院士的人才200万元奖励,深圳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苏州对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别给予60万元、20万元资助,深圳对博士后流动站和创新实践基地资助标准分别为80万元、50万元;苏州对符合条件的创客给予最高10万元创业奖励、最高50万元项目资助,深圳资助标准最高为100万元。


苏州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和科研团队收益税费减免有待突破。深圳、广州分别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苏州尚无同类组织;上海率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暂不缴纳个税优惠,苏州可尝试突破。


苏州可加大科技信贷贴息力度,支持股权众筹融资。苏州科技贷款单一企业年度贴息比例最高不超过实际付息的50%,且最高贴息资助额不超过30万元,广州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贴息100万元;广州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众筹平台给予众筹融资额5%、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苏州目前缺乏类似政策。


苏州应加大优秀载体奖励力度,增加面积补贴和绩效补贴。苏州对获得国家级、省级认定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广州对纳入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示范特色众创空间,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广州对众创空间实施面积补贴和绩效补贴,苏州提供3年的面积补贴,同时今年提出了专业孵化器的申报和评选,在对专业孵化器资助方面暂无相关举措。


——资金来源:深圳、上海创新资金来源广泛,苏州应加大力度撬动金融机构资金和社会资本


2016年,苏州财政性科技支出95.2亿元,落后于上海(271.85亿元)、深圳(118亿元),苏州财政性科技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5.9%,排名第一。


2016年,苏州全社会R&D支出415.8亿元,排名第四,R&D支出占GDP比重为2.7%,排名第四。


2016年,苏州持牌金融机构有346家,排名第四,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5864.26亿元和21924.44亿元,均排名第五。


苏州持牌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且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处五市最末,远低于持牌金融机构数量略高的深圳,金融机构对活跃当地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法制环境:深圳、苏州知识产权案件数明显多于上海、杭州、广州,苏州应提升知识产权类案件办结时效


2016年,苏州知识产权类案件共2962件,仅次于深圳(17693件),接近上海和杭州数量之和,苏州知识产权案件结案率(本年立案且结案的案件量/本年立案量)为97.06%,排名第四,上海、广州、杭州结案率均在99%以上,苏州对知识产权类案件的办理时效还需提升。


——平台建设:上海、深圳创新平台数量领先,苏州应加强平台建设、注重提质增效


2016年,苏州孵化器数量为93个,排名第五,落后于其它四市;孵化面积为490万平方米,排名第三,落后于广州、深圳。苏州孵化器以金鸡湖创业长廊为特色,目前尚处于空间和物理条件的简单孵化阶段。


2016年,苏州众创空间数量为213个,排名第三,上海(500个)排名第一,目前上海已着手启动众创空间的提质增能计划,通过市区两级的配套支持,引导众创空间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苏州可加以借鉴。



——配套设施:苏州需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完善文化配套设施


2016年,苏州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3.02个,仅次于杭州(5.14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92人,排名第四。苏州万人拥有医疗机构数尚可,但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偏低,有必要加大卫生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整体医疗保障水平。


2016年,苏州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排名第四,仅为第一名上海的一半;共有文化馆11个,排名第四,不及第一名上海的一半。苏州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必要加大力度。


2016年,苏州人均绿地面积为14.99平方米,落后于广州(16.5平方米)、深圳(16.45平方米),排名第三;2016年,苏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7%,仅次于深圳(45.1%),排名第二。苏州在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人才队伍:上海、广州人才储备占优,杭州、深圳人才引进见长,苏州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2016年,苏州高校在校生和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93万人和5.93万人,均排名第四,广州、上海领先,苏州高校建设和人才储备亟待加强。


2016年,苏州拥有“千人计划”人才219人,排名第五,不及第一名上海(894人)的四分之一,以制造业见长的苏州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有限,有必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人才招引工作,引进一批高精尖专业人才。


2016年,苏州人才净流入率为1.48%,排名第四,杭州则以8.90%排名全国第一。杭州经验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商和金融等产业;G20杭州峰会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的品牌效应;特色小镇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软硬件配套;频繁出台人才政策,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较大。


——科研实力:上海、广州高校众多,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实力雄厚,苏州相对弱势


2016年,苏州拥有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大学和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等)22所,排名第四,上海、广州遥遥领先。


2016年,苏州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133家,排名第四,深圳以8037家居五市之首,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凸显。苏州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亟待强化。


——技术水平:深圳综合实力优势明显,苏州应注重培育创新型企业,弥补院校研发资源短板


2016年,苏州专利申请数为101000件、专利授权数为51000件,均排名第三,深圳、上海分列第一、二位;2016年,苏州万人专利申请数和万人有效专利数分别为95.05件和47.99件,仅次于深圳(122件和63.02件)。


2016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4382亿元,仅次于深圳(17383亿元)。深圳和苏州高新技术产出效果明显,两地技术水平具有较大优势,但苏州在核心骨干企业的培育方面还与深圳有较大差距,缺乏全球和全国领军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



——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六大要素+三大环境


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资与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六大要素和市场、法制、政策三大环境。


第一,汇聚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中关村在PC时代有北大方正、联想、清华同方等,在互联网时代有搜狐、新浪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小米、百度、京东行业领军企业。


第二,高校院所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及时。中关村汇聚了众多中国顶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中关村政府积极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力成果市场化,转化成先进生产力。


第三,人才集聚效应明显,高端引领带动全局。中关村集聚了众多海内外高端智力资源,截至2016年底,中关村“千人计划”人才1188人,占北京市的80%,占全国的20%,“海聚工程”589人,占北京市的66%。


第四,天使投资队伍庞大,创业金融模式新颖。中关村“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成为主流创业模式。近年,中关村创业投资金额约占全国的1/3左右,近300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成功的企业家成为重要的天使投资人。


第五,创新平台模式多样,创新要素快速融合。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主要模式有以资本聚合、以媒体聚合、以创业活动聚合等,通过孵化器搭建起涵盖早期投资、创业培训、创业媒体、创业交流的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


第六,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投身创新引领潮流。中关村自创建以来就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关村培育了“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企业家精神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完善市场、法制、政策环境:中关村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公平竞争、交易信用、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环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法制环境,以促进创新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和有序流动为目的的政策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优势最大化


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金鸡湖创业长廊”建设,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演化,整个园区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制定符合切实需求的创新政策,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政府在制定创新创业政策时,更多的从服务对象的切实需求入手,出台各领域政策文件完善法律体系,在提供创新创业服务过程中,坚持“亲商”、“亲才”的理念。


二是建立特色行业协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园区建立了特色化的行业协会,作为政企互动的媒介,通过开展协会会员活动,为园区机制创新、创业孵化、众创服务、合作交流、宣传推广等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是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雁阵效应”。通过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创新的发展,人才的“雁阵效应”凸显。截至2016年底,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分别达135人、164人。


四是打造科技金融,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园区政府近年构建“直接投资全产业链”模式,目前已集聚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超500家,管理资金规模800多亿元,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等资本要素市场先后设立,区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1200亿元。


五是具备开放创新的历史积淀,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园区历史积淀的“勇于实践、开放创新”的文化理念是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逐步常态化举办的系列会议、论坛和展览等,加速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六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园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近年,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技术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应用日益广泛。同时,园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综合分析,中关村的人才素质、创新企业与高校院所配置、创业创新资金来源等具有绝对优势,苏州工业园区可在政策支持与政府服务方面下功夫,以政策创新和政府服务优化吸纳创新资源。



苏州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可从四方面着手



苏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促进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建议苏州从以下方面推进。


第一,加强人才引进,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通过举办国际性会议等大型活动,提升苏州知名度,吸引海内外人才,通过培育互联网+产业,增加高素质人才净流入量,推动传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引进服务型人才。


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大学来苏州开办分校,在土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一方面可为苏州高等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可促进苏州科研实力的提升。


构建“产业+大学+研究所+创业资本+企业用户”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洽谈会、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供需交流会等。


第二,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规范知识产权登记监管,积极融入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网,与兄弟城市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关系,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尤其需要提升知识产权类案件的办案时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推进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借鉴上海经验,制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及退出机制,对其进行年度考核。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的行业协会制度,通过开展会员活动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大力推进信息平台基础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网络,促进创新要素聚集和自由流动,重点加强物联网、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产业、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推广,便于创新企业虚拟集聚。


第三,建设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在不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布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共服务。


尝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暂不缴纳个税。由税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成果转化项目,其科研团队个人所得税实行减免优惠,提高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用,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合理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处置和转让收益分配等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造福企业和社会。


第四,发展科技金融,提供创新资金保障。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经营特点和贷款需求,实行专门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风险控制和专项拨备,提高科技贷款贴息补贴额度,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减轻贷款机构后顾之忧。


出台专项文件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在苏州设立专门服务创新型企业融资的分支机构,构建涵盖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资源的科技金融专营体系,为创新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鼓励设立、严格管理互联网金融和众筹机构等新型融资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新型融资平台可酌情纳入财政贴息支持的范畴;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合规开展风险投资,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投向创新创业企业。

(作者:王中亮,编辑:东吴秀才)

这里未来可能是本区域最专业的产业·金融·商贸知识库


东  吴  财  经

DONGWU CAIJING

全球视野|区域资源

聚焦苏州实体产业、金融、消费,专为创新者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