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数据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创业创新 > 区域发展周报
区域发展周报

“苏州模式”与“杭州模式”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19

【导读】东吴财经,立足苏州,专注于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的研究,求其变,知其不变。东吴财经团队将持续的从区域维度、产业维度、民生维度、国际维度等对比苏州和其他值得学习的城市,为苏州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我们依然希望,东吴财经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告、每一本书,都淳朴、大方、谦卑、有力量。

0.png

唐代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写道:“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

这应该就是人们把江南比做天堂最早的起源了,这句话流传到南宋时期,就被诗人范成大人在苏州地方志《吴郡志》演绎为:“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可以说,江南地区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人间天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甚至再难找到其他赞美之词。苏杭这两个城市,无论是人文景观环境,还是经济实力对比,在历史的进程中,均各领风骚十几年。

但近年来,借助互联网产业的腾飞,杭州经济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城市,大有赶超“北上广深”之势。这却将昔日“同窗”苏州,摆在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位置,人们难免要问,苏州、杭州谁是真的英雄?


苏杭互有输赢


坦率地讲,单从经济成就上来讲,苏州实际上是不差的。

在最新公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GDP前十位数据显示,苏州以1.73万亿元位居第7,排名尚在如今的明星城市——重庆,武汉之上,经济实力绝对堪称强劲,比杭州高出近5000亿的GDP规模。

1.webp.jpg

苏州不仅经济强,居民的富也是出了名的。

相关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苏州人均GDP为78020元人民币,远高于北京(57098元)、上海(57481元),比杭州(61914元)也高出近2万元。目前,苏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54000元,居东部5省所有地市之首,是我国最早突破5万大关的城市之一。

除此之外,苏州拥有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是102家,全国第五;新三板挂牌400多家家,全国第三;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五,PCT专利申请量全国第四;苏州千万富翁数量超过20000人,平均344人就有一个千万富翁。


交通发展旗鼓相当

衡量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情况,可以从这几个指标看:铁路车次数量,可通达城市数量、高速路情况、其他。所以我们也可以沿用这个思维,来对比下苏州跟杭州的道路建设情况。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苏州和杭州均处在铁路干线上,以国家在2008年规划的“四纵四横”高铁线路网看,两座座城市均处在铁路干线上。苏州处在京沪高铁和沪汉蓉客运专线上,杭州则地处沪昆高铁与东南沿海客运专线上。因此,两城的通达城市数量相差甚微——不过苏州还是略微领先。

2.webp.jpg

苏州与杭州两市动车车次数量:

3.webp.jpg

我们再来看下两地的一个高速路情况,苏州有沪宁高速,杭州有沪杭高速。因为地理区位的因素,苏州因为更靠近上海,苏州的运力情况从理论上来说要远远优于杭州。但是杭州也有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其作为交通枢纽起到的:杭长、杭黄、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这些路都要在杭州汇聚,这也让杭州渐渐摆脱了浙西群山的束缚。

综合来看:苏州杭州两者在铁路车次数量,可通达城市数量、高速路情况这三个因素的情况来看,可谓不相上下。

但是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可以说是有天然优势,作为交通枢纽的优势在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强化,而且杭州还有机场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港口航运的优势。从总体的道路情况来看,两者相差不是很大,基本持平,杭州略有优势。


苏州城市面积小而人口多


城市面积:苏州8488.42平方千米,杭州16596平方千米(2016年),杭州城市面积显然更大。

城市人口:苏州1062.57万人,杭州901.8万人(2016年),苏州人口显然更多。

城市面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发展的前景/遇到的瓶颈,从面积来看杭州面积将近是苏州的两倍,而单纯比较城市面积这一单项指标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不会离开人的,所以比较城市竞争力的话,比较合理的指标,那就是算城市人口密度。

按照计算公式,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城市面积。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可以算出,苏州的城市人口密度为:0.12万人/平方千米,杭州的城市人口密度为:0.05万人/平方千米。虽然从整体城市人口密度的等级划分来看,两个城市都属于人口密集区,但是苏州的人口密度要比杭州大的多,苏州是杭州的2.4倍。

这样的差别,从长远角度来看,一方面决定了苏州可以一直维持一个高水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发展到一定水准后,苏州遇到的瓶颈绝对要比杭州会大的多。

可能除了房价略低外,苏州当前的各项条件比起杭州都可以说是不差,甚至更为优秀

但为何那么多专家,学者或权威媒体都无视这样的现状,始终将“杭州模式”奉为典范,却不见为“苏州模式”喝彩?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需要深入讨论的主要问题。


苏州稍逊风骚在哪里?

产业结构太倚重工业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在很多专家看来,对苏州的评价之所以低于杭州,产业结构的差异正是最核心的原因。

众所周知,杭州经济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阿里巴巴为首的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占GDP24.8%,其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分别增长44.9%、29.9%和28.1%。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科技、新产业无疑已成为推动杭州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强动力。

反观苏州,低端化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困扰苏州经济未来发展的痼疾。

提到苏州,就忍不住想到江南女子的婉约,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风流故事也让更多人记住了它的秀美风光和文化底蕴。而事实上,苏州是正儿八经以制造业为产业支柱的工业城市,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工业重镇之一

统计显示,去年苏州的工业产值超过3.6万亿元,已超过上海(3.3万亿元),是中国乃至全球工业大市。

但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苏州工业结构上的窘境。

就目前来讲,苏州的工业增长主要由两方面来拉动,一方面来自大型外企投资建厂,另一方面,得益于依托县域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制造业

而在如今新的经济形势下,这两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技术含量低,始终在产业中下游徘徊


首先看外企部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苏州投资建厂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中不乏辉瑞、强生、丰田、三菱这样的知名巨头企业,巨大的生产规模与全球化的产销体系已使这些外资工厂成为苏州制造业的重要支柱。

必须指明的是,这些外企看重苏州的原因是本地廉价的人力与土地成本,其本质依然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端产业转移,虽然具有体量优势,但真正居于核心与主导地位的科技研发,高端制造则少有落户。

相关调查显示,在外企最中意的亚洲区域研发中心备选城市中,北京,深圳,重庆,武汉,杭州等城市居前十名,而苏州未能入榜。

在外企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本土制造企业身上同样也非常严重

在苏州市发布的一份企业用工调查问卷中显示,居然有高达48.7%的被调查企业用工年龄段都在16岁-22岁之间,16岁是什么概念?高中都没毕业,正是上高一的年龄。


4.webp.jpg


时过境迁,中国经济已经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发展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已到了拼科技、拼创新的新阶段,苏州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了。


人力需求卡在瓶颈上


除去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才的相对匮乏也是困扰苏州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苏州人才的匮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结构。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苏州市户籍总人口6781957人,其中老年人口1708816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2%。

这意味着,在苏州,每3个年轻人就要养活一个老年人,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人口老龄化标准(青年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为5:1),苏州已经实质上步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相较而言,杭州的老年人口比重为21.55%,深圳为6.9%,重庆19.8%,武汉20.72%,北京24.1%,上海31.6%,苏州仅略好于上海,而与重庆,武汉等古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更被深圳这样新兴城市远远甩在后边。

年轻人口对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苏州恰好在这方面被甩到了最后边。

5.webp.jpg


其次,是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

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国内外各类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高端人才的数量与比例一直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之一。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中,苏州以人均薪酬7198元居13位,比杭州(8434)落后9个身位,差距近千元,甚至低于宁波、厦门,这与其经济成就实在有些不相匹配。

薪酬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一方面,高工资无疑更能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另一方面,敢于为人才出高价,也能反映出对行业前景与企业发展的信心。制造业是苏州的支柱产业,工厂更是就业主力,但这样的薪酬标准,难免让人感到忧心。

除此之外,工作环境差,劳动无保障,管理不规范等等问题都成为中高端人才不愿进入苏州,尤其是制造业工厂工作的原因。


苏州是中国的时代缩影


从某种程度来说,苏州面临的困境是中国时代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廉价的人力及土地资源,我国迅速确立起了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并以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尤其是在2001年正式入世以后,凭借“价廉物美”的优势,中国产品畅销全球,为国家赚取了超过3万亿的外汇收入,一举奠定了我国“世界工厂”的经济地位。

其中,如广东、苏州、杭州、佛山、东莞等南方沿海城市,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与浓厚的商业底蕴,迅速发展为当时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成为了国家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风水轮流转,世事也无常。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欧美市场,受此牵连,中国外贸出口急转直下。更为严重的是,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令西方发达国家感到震惊与排斥,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颇为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迅速消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痛下决心,为实现真正的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踏上了漫漫的转型之路。


2008年,我国颁布了新版的《劳动合同法》,拉开了国内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大幕

由于该法对劳动关系中的最低工资,社会保险,低收入者的劳动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明文规定,致使许多以“廉价劳力,薄利多销”为立足之本的低端制造企业,用人成本大幅提升,很多工厂主不得不裁撤人员,缩减规模,甚至干脆关门了事。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先生曾多次痛批此项政策,认为这甚至会伤害中国制造业的根基。

而包括苏州在内,许多沿海城市遭遇的转型困局,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此后,政府又出台一系列旨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法规,逐步将中国从“世界工厂”推向“世界市场”。

如此形势下,似苏杭这类昔日低端制造业的“顶梁柱”必须挑起转型升级的重担。

6.webp.jpg


由此可见,苏州的问题不仅仅是苏州一地的问题,杭州的成功也绝非杭州一家的成功,他们都是中国转型升级的样板城市,担负着为中国经济改革照亮前路的使命

目前,凭借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杰出贡献,可以说率先完成了一部分任务,而包括苏州在内的一众传统工业城市,则依然在摸索中缓步前行。

但制造业毕竟是中国立足的根基,光靠互联网支撑不了中国的百年强国梦

中国必须打造出真正属于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产业,从这一点来看,苏州以及苏州代表的制造业类城市,他们产业成功转型和“复兴”的明天或许会晚到,但绝不会不到,只有到那时,评价苏州与杭州孰高孰低,才能见分晓。

(编辑:雨田师兄 ,根据秦朔朋友圈等资料整理成文)

【东吴财经】立足苏州,专注于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的研究,求其变,知其不变。但不仅仅是一个团队,而是智库平台。我们依然希望,东吴财经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告、每一本书,都淳朴、大方、谦卑、有力量。

这里未来可能是本区域最专业的产业·金融·商贸知识库


东  吴  财  经

DONGWU CAIJING

全球视野|区域资源

聚焦苏州实体产业、金融、消费,专为创新者打造